这个安排很耐人寻味。

  太子虽然尊贵,但通常没有实际的权柄。

  这就有必要说一下,在这个大明朝,乃至整个古代,什么才是核心权柄……其实这个权柄就两条,一个是决策权,一个是军事权。

  再说的直白点,决策权就是我说话要算数,如果不听我的,那就动用军权,强迫你听我的。

  朱棣靖难出身,牢牢控制军权,有了掀桌子的能力,朝臣才会畏惧他。

  可即便强如朱棣,也仅仅是能决策大事,而且也要参考下面的意见,进行合理安排……所以说在决策权上,是朱棣和大臣共享的。

  徐景昌在通政使任上,为什么会有人认为是相权复辟,道理很简单,他捏着上下沟通的权力,而且通过旬会,可以左右九卿意见,将朝臣的共同观点上呈天子,以供天子选择。

  毫无疑问,这就是和朱棣共同分享了决策权力。

  如今解缙接任通政使,他虽然百般努力,但是旬会的主持权还是回归了吏部尚书手里,此时的通政使,就和真正的宰相相去甚远了。

  其实历代的权柄,就是这样的,并非官位越高,权力就越大。

  比如曹爽和司马懿,同受托孤的时候,他们俩都挂着录尚书事的名头,俩人都是实际上的宰相,都督中外诸军事。

  但是后来曹爽把司马懿推到了太傅的高位,同时去掉了录尚书事。

  司马懿虽然高高在上,却失去了对政务的实际掌控,也就远离了权力核心。不然的话,他也不用靠着三千死士,极限翻盘了。

  所以单纯的储君名头,毫无用处,至少在登基之前,不掌握决策权,没有给决策权背书的兵权,伱就是个摆设!

  当然了,凡事也有例外,比如朱标,就是这个特例。

  他能得到权柄的情况在历代都堪称绝无仅有……朱元璋将自己手下班子,几乎所有重臣,都安排到了东宫,成了朱标的属官。

  父子同享一套班子,朱标自然有了干预朝政的权力。

  随后朱标又多次监国摄政,所以说他是古往今来第一太子,也不算吹嘘。

  而到了朱高炽这里,朱棣没有直接让他监国,毕竟朱棣还在京城。

  但是为了彰显太子地位,朱棣给了他两项权力,一个是天策卫的兵权,也就是说,朱高炽开始掌握部分军权,虽然小得可怜,不足为虑,但毕竟拥有了。>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