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正街米市边上的一座茶楼,砖木结构,八开间,高三层,体面气派。一层是大厅,二层三层的包间。因为紧挨着汉正街米市和盐商银行武汉分行、海商银行武汉分行,所以就成了汉口的米业和钱业商人们每日碰头,谈生意,论行情,达成交易的去处了。

  汉正街米市就在米市茶楼的右边,占地广阔,从汉正街上一直延伸到汉水稻米码头。这座米市是皇家商会投资建设的,由军屯司在湖广收取的地租米和赎田米的半数,会在这里公开唱卖——军屯地租米和赎田米加一块儿有5000多万石之多,是如今大明朝廷的主要收入来源。但是大明朝廷花银子的地方很多,所以就要变卖其中约半数的米粮。

  卖米照理是个麻烦事儿,要不然万历年间张居正搞一条鞭法改革的时候也不会用缴银代替各种实物税了。

  不过白银缴税的问题也不小,一是大明各地方发展极不平衡,南方富庶多银、北方少银、西北贫银。一刀切的缴银实际上加重了西北贫银地区的负担,同时又给东南富银地区减了负——这等于给富得流油的江南、湖广、四川、闽粤减税,给苦哈哈的陕甘加税!后来又赶上小冰河期,陕西人不反还等着饿死?

  第二个问题则是“价格革命”,因为流入的白银太多,造成白银的购买力在不断下降。所以大明朝廷得到的税收总额,实际上在下降。

  而且在后金崛起后,辽东军务开支就成了个无底洞。所以大明朝廷花钱的地方就在北直隶和辽西一带,而这一带又没多少产业,连最基本的农产品都不能自给,必须通过成本高昂的漕运运过来。所以也就形成了一个价格高地。大明朝廷收到的银子,在北直隶和辽西的价值又狠打个折扣。

  所以这辽饷水一样的花出去,却没有什么收效......

  朱慈烺当然知道“价格革命”的事儿,所以他不会掉进“定额货币地租”这个大坑里去。不过他也不会收一堆乱七八糟的杂物,这样很难变现。现在军屯司收取的地租、赎田费,以及将要恢复征收的田赋,都一律以稻谷和小麦的形式支付。

  为了方便保存和发卖稻谷、小麦,大明朝廷在武汉和南京修建了超大规模的粮库,而朱慈烺则用皇家商会的钱投资建设了汉正街米市和龙江口米市。

  另外,朱皇帝还指示两大银行为汉正街米市和龙江口米市交易提供一切必要的金融支持。

-->>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