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史”两把刀子抵在背后,不好好干活能行吗?

  所以刘永隆只好发卖了金陵的宅子还账,还完之后还剩下一点,就用来租房子和应付日常的开销。而他自己则发奋苦读,希望可以中个举,然后就出仕做官。

  可没想到金陵城的物价一天比一天贵,特别是米价从崇祯十八年冬天开始就涨得飞了起来,涨到十九年盛夏的时候都快破了天际。一斗米都过了五钱银子,米价是个基础,米价一涨,那可就是万物升涨了!

  这叫刘永隆怎么过日子?他不是孑然一身,他上头有五个妈,中间有四个大小老婆,下面还有七个嗷嗷待哺的孩子,而且还有五个跟着刘家一辈子的老仆。

  里里外外就是二十二张嘴要吃,而且胃口都好,家里面一天一斗米都顶不住,再加上菜、油、柴、盐、酱、醋、布这些零碎开支,再加上七个孩子上蒙学的花费,再加上不断上涨的房租,刘永隆家每天的开支二两银子都快打不住了!他又是个没收入的无业秀才,有出无入的,日子真是熬不下去了,这才不得已向远房伯父刘孔昭求助。

  可刘孔昭的穷亲戚实在太多,他能帮多少?只是给了二十两银子和一封荐书,让他去山东登州投奔北洋大臣沈廷扬......

  现在刘孔昭的信和银子还没送到,而刘永隆只好当了几件穿出去见客的衣服,换了点银子去买了一车糙米,也没牲口可以拉车,就是他自己拉车,他的婆娘,徐指挥使家的闺女在后面推。

  夫妻俩刚推着一车糙米从一间米铺的后门出来,转到米铺正脸儿的巷子口,就发现巷子里面人山人海的,全都是衣衫褴褛,面带菜色的百姓,有些人还拖着老婆孩子。

  这些人似乎不是金陵土著,而是操着北方什么地方的口音,显然是流浪东南的北方难民。

  当刘永隆夫妇推着一车米要打巷子通过的时候,这些难民已经开始吵嚷起来了。

  “又涨了......”

  “他娘的,还让不让人活了?”

  “一斗米五钱五分啊!”

  “上个月还是四钱呐!”

  “这他娘的是什么世道?”

  “俺那孩儿给太子爷当兵才多少军饷?现在家里连五斗米都吃不起了......”

  “他娘的,逼急了老子就抢!”

  “-->>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