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明会殿》上也没有答案啊这策论本来是要考查考生博古通今的能力,需要考生通读史书,以及当朝政书。可是两耳不闻窗外事,没有什么实际工作经验的举人们往往做不好策论。所以到了后来,考生们只读《文献通考》和《大明会典》,一古一今两部著作来应付考试了。

  另外,大明的科举考试虽然有三场。但是真正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其实是第一场,也就是“四书义”和“五经义”。

  读通了四书五经,做好了八股文章,高中的可能就很大了。至于后面的论判和诏、诰、表不过就是写点官样公文,没啥大不了的。而策论,差一点的就是应付,好一些的则是吹牛。

  一般情况下策论在省试中并不受重视,过得去就行了。只有到了殿试时,策论好坏才会成为决定进士名次的关键崇祯皇帝就是最喜欢这种吹牛文章的,每一篇都会仔仔细细地看。发现吹得好的,就当成有什么大贤提拔重用

  可再怎么重视,也不能把策论摆在四书五经前面,更不用说还是一道怎么捞钱的策论!

  怎么收商税?

  这题目到底要不要好好做呢?

  考棚里面,松江才子罗大公拎着毛笔的右手都抖起来了!

  这是因为激动,也是因为害怕!

  之所以激动,是他认为黄宗羲多半不会好好做这道题黄宗羲啊,那可是坚决和阉党作斗争的忠臣孤子!他会赞成严征商税,与民争利?这不可能既然黄宗羲不会好好考,那么今科状元就是他来当了!

  至于害怕状元的文章一定会广泛流传的!如果自己写了如何严征商税的文章,会不会变成东南士林的公敌?

  一边是状元,一边是东南士林怎么办啊!

  罗大公急得满头大汗,急着急着,就急中生智了。

  收税的事情,最怕的就是不公,有权有势的不交,无权无势的则被敲骨吸髓。长此以往,无权无势的商人就会被消灭,只剩下有权有势有后台不交税的!

  所以朝廷要严征商税,就必须从权贵、近臣、官员开始,必须一体纳税这当然是做不到的!既然做不到,那么东南士绅逃税偷税也就天经地义了

  真是聪明啊!罗大公吐了口气,已经在佩服自己了照着这个思路写,状元能骗到手,江南士林那边也可以交代啊!

  “收-->>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