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明江山可以长治久安的传承下去吗?”

  “这个......”朱慈烺思索了一下,“大明江山乃是帝王家业,是帝王治天下,帝王英明而雄武,天下自然可以安泰,如果帝王不明而暗弱......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

  帝王之业终究是人治!而且大明的封建制度是上承两宋,权臣和藩镇都已经被贴上了政治不正确的标签,还深入人心了。所以国家兴亡,就系于皇帝一家甚至是皇帝一人。

  朱元璋当年分封十三塞王,目的就是想以一家之力,担起天下兴亡。可惜他的布局因为建文削藩和朱棣靖难而被完全破坏,使得大明又走上了士大夫把持朝政的路线。

  而士大夫把持朝政的路线,其实就是天下无主——长在深宫的君主,常常还是冲龄践祚,幼主当国,而且太后们又大多出自微末,没有娘家的势力和人才可以用。而朝中的士大夫文官也不是出身强宗大族,基本都是没什么势力的进士官。

  所以大明就出现了“天下无主”的局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自然越来越弱......而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大明的核心地盘上也没有什么强宗大族,哪怕是被后世吹上天的东林党人,也无非就是一群嘴炮文人。

  只要皇帝或皇储能亲赴东南坐镇,这群嘴炮根本不敢抗拒......人家拿着刀子和火枪,你还能用嘴炮把人家吹死?

  至于北方九边地盘上的那些将门世兵,倒是比南方的嘴炮文人强一点,所以朱棣才迁都北京,以便就近压制。

  但是朱慈烺知道,这种北兵南财,北强南弱的局面,随着资本主义和大航海时代的来临,已经走向尾声了。

  一旦东南江山进入工业革命时代,北方塞外、口外的那群封建主怎么可能是产业工人和机器工业的对手?

  不过大明想要活到东南进入工业革命的时代,就只能先搞南北两个中心......而要保证这两个中心在工业革命时代到来前,能够平稳运行,也是很不容易的。

  朱慈烺瞄了一眼崇祯皇帝,见他一副志得意满的模样,就接着对他说:“不过想要代代出明君,而且还得保证嫡长子可以成为明君,还得确保明君足够长寿,实在也不大容易。”

  朱由检笑了笑,“也不难,朕一定会很长寿的,你的寿也不短,土豪儿的面相看着也够长命。我们三代人加一块儿-->>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