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曲阜,孔林。

  论道已经开始,但是并没有人在这里嚷嚷他们的道!

  因为这场论道,并不是大家坐下来吵架,而是将印好的《孔子遗篇》发给前来论道的名儒们,让他们看过以后,再来发表意见。

  朱由检和孔贞远根本不必反驳,也不需要反驳。

  因为名儒都是高智商的人类,都是会做学问的。四书五经的牛角尖都钻出花来,何况是《子论格物篇》?

  有胡说八道的功夫,还不赶紧拿其中的一两条来做文章?朱慈烺搞《子论格物篇》的时候,并没有对其中的大道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只是提了个头。什么理性、唯物、辨证、经验、实证、证伪、演绎、归纳、统计、概率......随便拿一条出来展开进行分析,就能写出一篇又一篇的传世之作,大儒的地位唾手可得!

  这么一部能让名儒变成大儒的“神作”,怎么可能不是《孔子遗篇》呢?

  谁要否定《孔子遗篇》,甚至主张毁禁《孔子遗篇》,就是在挡别人成为大儒的道啊!

  当了大儒,就能名垂青史,就能为世人所仰,就能有高官厚禄......是名利双丰收的大好事。

  所以拿到《孔子遗篇》的名儒之后,大多回去写文章“冲大儒”了。

  一本本刚刚印好的,还散发着墨香的《孔子遗篇》,由坐镇孔林的孔贞远亲自交到了刘宗周和学生黄宗羲、陈确、张履祥、陈洪绶等人手中。

  在孔贞远看来,有可能会质疑《孔子遗篇》的,也就是刘宗周、黄道周这两位大儒了。

  黄宗羲或许也能提出点质疑,但是他人微言轻,不足为虑。而在刘宗周又比黄道周更能搞事。因为黄道周是理学大师......理学总归要格物致知以穷理的!

  所以理学名儒很难拒绝《子论格物篇》,因为《子论格物篇》可以帮助他们穷理——理学的根基就是天理,而通过格物可以洞悉天理。所以理学自宋朝大兴以来,最大的命门就是不会格物。

  正因为不会格物,理学的路子才走不下去,心学才会逐渐兴盛。

  而心学不需要格物致知,因为心学太唯心了。心学发展到刘宗周这一辈,已经到了“独者,物之本,而慎独者,格之始事也”的地步了,已经把“心”变成了本源。

  《孔-->>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