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穿衣方面,也能保证人人都有几身替换,哪怕在贫民窟里逛一圈,也看不见几个人穿着补丁上还打补丁的破衣裳。

  另外,义务教育也已经普及了。9年制是没有的,但是6年制的小学教育,基本上还是可以保证的。

  所以贫民窟里面的孩子都是识文断字的!绝对能看懂革命传单......根据朱仲树后来的分析,这些几乎一无所有,也看不到什么希望,但同时又受过6年小学教育的大明劳动人民,实在是巨大的不安定因素!

  特别是新大陆和南大陆的天朝藩国的人口也越来越多,因此生存也变得越来越难,吸纳旧大陆富余人口的能力也在逐渐下降。

  而且大明本土的人口,自洪兴中兴以来,就一直保持增长。到兴道中后期的时候,已经超过了四亿,达到了四亿五千万之多。

  虽然通过从海外藩国大量进口粮食,还能保证大家的温饱。但是供应并不宽裕,一旦新洲合众国、庆王国、暹罗王国、南大陆联合王国这几个重要的粮食输出国出现什么问题,大明本土就有可能出现饥荒!

  所以大明本土的社会矛盾,在兴道末年的时候,已经变得相当尖锐。

  可惜在大明的中上阶层看来,劳动人民有饭吃、有衣穿、有书读,还有新大陆和南大陆可以去......还有啥不知足的?怎么可能和巴黎的暴民一样闹革命呢?

  因此巴黎的革命,并没有引起大明帝国高层的警惕,反而让他们以为有了实现“混同夷夏”这个大目标的天赐之机。

  积极干涉欧洲革命,也就成了兴道中后期的国策。

  而飞剪式帆船和蒸汽机的组合,以及朱明王朝和罗曼诺夫王朝、曼奇尼王朝的血缘关系,又让大明干涉欧洲革命和扩大天盟地盘的设想成为可能。

  飞剪式帆船在17世纪就被朱慈烺“发明”出来了,在之后的100多年间,飞剪船的技术得以持续改进。在蒸汽机的时代到来后,飞剪式帆船就很快和蒸汽机结合在了一起——并不是用蒸汽机推动水轮,把帆船变成蒸汽帆船,而是用小型蒸汽机拉动风帆。从而大大提升飞剪船的经济性和可操控性!

  到了18世纪末的时候,甚至出现了载重超过4000吨,拥有数十张船帆,但只需要三四十名船员就可以操纵的“超级飞剪船”。

  使用这种“超级飞剪船”从-->>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