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欲望,实际上华夏文明在这方面的求索并不算少。但是因为始终未得其门,所以不得要领,也就不大容易拿出鼓舞人心的成果了。

  做学问也是要将投入产出的,如果某个研究方向总也拿不出成果,愿意研究的人自然就少了......就像后世没有人去研究修仙一样——修来修去,也不见到有人成仙啊!

  所以华夏的“格物致知”总是会遇上格来格去,毛也格不出来的窘境——有研究自然的想法,但是却没有方法和工具,使得研究的困难太大!久而久之,当然是知难而退,退着退着,自然哲学也就成了被忽视的方面。

  实际上,当明朝中衰之前,西方自然哲学开始传入的时候,一大批吃饱了没事儿干的明朝士大夫就很快被吸引过去,开始学习和研究了。

  但是因为没有办法给西方自然哲学披上孔孟之道的皮,当然也就没办法使之成为显学了。

  而《子论格物篇》的出世,就给源自西方的自然哲学披上了孔孟之道的外衣,就能将自然哲学变成人人愿意追寻的显学了——相比道德文章,有了《子论格物篇》的自然哲学就比较容易出成果了。因为道德文章的基础,就是孔子、孟子的那些大道理,前人都研究了那么多年了,早就嚼烂了,还能研究出个花来?而华夏的自然哲学却大有可为,拿着《子论格物篇》好好钻研一下,不行就弄点西洋的自然哲学书籍参考一下,没准就成了大儒!

  可别以为华夏有官本位的思想,一准就会让聪明人都去做官了,其实华夏历史上专心学问的人也不少。而且做官、发财、做学问也不是不能兼容的。牛顿那么大的学问家,不也当了皇家铸币厂的厂长?

  而先当大儒后求官的路子也不错啊!还能名、利、官三收呢!

  而要当大儒,当然得拿出说得过去的学术成就。可道德文章那方面已经没有突破的空间了,所以洪兴年涌现出来的众多大儒,都是走自然哲学的路子。

  到了洪兴五十年后,华夏文明圈在自然哲学方面,基本已经追平了西方!

  当然了,一个文明圈,光会做学问是不行的。要不然现在的西方文明就应该以希腊为中心了。

  所以复兴华夏文明的第二步,当然就是强主干和散枝叶了......大明是主干,当然要做强!但是也不能只有大明,因为大明朝廷的治理能力是有限的,所以统-->>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