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国身为议政八王之一,本来就该回昆明去给李过奔丧,同时还要向李来亨行人臣之礼,再接受议政之请——就是一些走过场的礼仪,如果前线战事紧急,也可以让人代理。

  这段时间陕西的明军得到了李过驾崩的消息,已经有点蠢蠢欲动了,所以李定国本想在定军山坐镇,等局面稳住了,再回云南去给李过奔丧。

  可是没想到李过尸骨未寒,大顺朝就出了李阿斗......这下李定国可不能不回云南去匡扶朝纲了。

  “晋王,不至于如此吧?”罗虎摇摇头道,“陕西之战一打就是七年,得胜之日遥遥无期,府兵将士疲于疆场,川陕之民苦于徭役......长此以往,国家的根基都要动摇了。”

  李定国跺了跺脚,“云南温柔乡里的那些人不知道陕西之战如何要紧也就罢了,你怎也说这样的话?你难道也以为陕西的战与不战都在于额们?额们退了兵,就能安享太平荣华了?”

  罗虎摇摇头,他也在陕西战场上呆足了7年,深知明顺两国的国力和军力都存在较大差距。为了维持目前这个顺攻明守的局面,李定国真是费劲了心思。别看他这几年来的种种谋划,最后都被吴三桂指挥的明军在战场上击破,似乎是徒劳无功。但是吴三桂麾下的十几万明军也因此被牢牢牵制在绵延1000余里的陕西前线的各处,动弹不得。

  而且陕西前线只要一日胜负未分,朱明朝廷就不得不在陕西投入大量的精力,还要为随时可能出现的陕西大败准备后备兵力、

  另外,长达7年的拉锯也让陕西之战变成了一场“政治仗”和“人心仗”。

  一旦顺军撤离关中,就意味着明军取得了这场“七年之战”的胜利,这将会极大鼓舞明朝的人心士气,同时极大的打击大顺这边的军心、民心。

  李定国说:“罗侯,额们顶在陕西这边虽然苦一点,但是却可以护着国家的北关。自古收川之兵,多自北向南,通常得先取秦岭,而后下汉中、破剑阁,直击成都、重庆二府。而如今我军顿兵秦岭以北,就是全有秦岭之地,可以在山中各处从容设防,使之成为屏蔽。朱明之兵不知秦岭虚实,焉敢贸然行险?彼不敢弄险,额便可以稳守,大顺江山就可以安然无恙了。”

  罗虎轻轻点头,李定国的军略还是很高明的!

  历来建立在四川的政权之所-->>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