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衷于积累金银的大明不一样,大顺帝国不需要金银,也不需要顺差,当然也不接受逆差。大顺的对外贸易目的就是一个,互通有无。

  也就是用四川出产的丝绸、瓷器去交换大顺帝国所需要的棉花、马匹和军火。

  而在所有来港贸易的外商当中,携带西洋枪炮抵达的洋商,无疑是最受欢迎的。因为大顺帝国和大明天朝的长期战争还在缓慢进行当中!

  从共治十一年开始,在陕西、湖广、四川、云贵等多个明顺接壤的战场上,一年到头都有至少二十五万大顺府兵在服役征战。战况虽然不大激烈,但是全年无休的消耗还是给物力有限的大顺朝廷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不仅军火的供应非常吃紧,而且因为太多的府兵和民伕上番服役,也让粮食的消耗非常惊人。

  好在大顺治下的四川、云贵之地在过去的近二十年间都一直保持着较高的人口增长率。所以农村的劳动力已经过剩,即便有五十万人长期脱离农业生产,也没造成乡村的土地荒芜。

  不仅没有荒芜,而且播种的面积每年都在增长——过剩的人口使得梯田的大量开发成为可能,所以四川和云贵的耕地连年增长。

  与此同时,人口增长的压力也逼迫着大顺朝廷加大了开发缅甸的力度。从共治十三年开始,每年都有数万户被府兵户夺去土地的四川农民,在大顺朝廷的户政府组织下,背井离乡,来到瘴痢丛生的缅甸垦殖。

  而地处海滨的沙廉府,又是南下的四川农民们集中落脚的区域。所以在布鲁斯.范.迪门离开“牢城榷场”前往沙廉府城的途中,他就经过了两处属于四川移民的崭新的,堡垒式的村镇。

  他现在的身份是巴达维亚国的特使——以荷兰东印度公司特使的名义是见不着坐镇沙廉的大顺皇太孙李继成的,因为东印度公司特使会被大顺的官员们当成地位低下的商人。

  在大顺帝国这里,商人可是四民之末......

  沙廉府城是一座三角形棱堡,构筑得非常巧妙,占据了一处位于沙廉榷场南面的,位于两条河流交汇处的三角形岛屿上。这座岛屿本是一处三角洲,两面临水,原本唯一和陆地相连的那一面,现在也被人工挖掘的河道阻隔,因此由三角洲变成了三角堡。

  而在三角堡的西北面,也就是人工河道所在的那一面,倚着人工河道,还有一个被-->>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