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代人的长期斗争。

  林清坚被身为刑房典史的孙典史安插到了户房,那户房上下对他的敌视自然可想而知。

  而林清坚此时不仅不能和同僚一起吃拿卡要,反而要好好的做事,因为他的一举一动都被户房其他人盯着呢。

  大明的官府因为朱元璋定下的祖宗制度,可支配的收入少的可怜。

  不过凭心而论,朱元璋制定的标准,也是能够让官府衙门运转下去的,明初的人口确实获得了增长。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大明朝的官府管的事情越来越多,原本那点人手已经是难以为继了。

  其实这个也是很容易理解的,随着上级越来越多,需要请示汇报的工作也是越来越多,需要做的文字工作也是越来越多。

  看起来很清闲的礼房,每天都在炮制各种垃圾公文,上面对口几十个大小衙门,遇到了御史下来巡视,还要准备汇报材料和迎接检查,简直是忙到不能再忙了。

  这些上级部门每发一道公文,下面都要想尽办法回复,这种官僚主义的膨胀让县衙书吏人数也在快速膨胀。

  比如南平县衙,就有正式的员工80多人,实际上并不是后世想象的只有几个大老爷在办公。

  孙典史是林清坚的举荐人,林清坚虽然对孙典史不满,但是也不好说孙典史的坏话,所以只能说户房书吏头领徐士盛的不是。

  “这课税催捐的好事,自然是轮不到我做,可那徐狐太不是东西,竟然一来就让我做了解运科的事情。”

  听到解运科,在座的熊岳眼睛一亮。

  苏泽问道:“这解运科就是负责解送税捐的差事?”

  “就是这个苦差事啊!苏兄你可是不知道,这户房之中就属这个解运科的事情最繁重,也是最容易出差错的。”

  苏泽点点头,由于大明朝在张居正变法之前,还是征收实物的税收,所以这征税的事情非常的麻烦。

  实物税收,就是粮食布匹等等,不过大明朝的税制实在是太复杂了,征收的品目繁多,就算是长期在户房工作的老吏,想要说清楚都不容易。

  在农业税上,主要就是夏稻冬麦,但是这些粮食并不是说光收到县衙就完事的。

  县衙需要将这些粮食送到上级要求的指定地点,要是送晚了那也是要受惩罚的。

  这解送税粮的工作,就是户房解运科的主要差事。

-->>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