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除了堑壕之外,东南还有一种特殊的防御工事——铁丝网。

  利用木桩和铁丝制作的铁丝网,配合堑壕可以起到极强的防御效果。

  不仅仅是对炮兵和步兵,骑兵也很难突破这些铁丝网。

  堑壕和铁丝网比棱堡好弄多了,工业化制造铁丝成本也很低,而且可以根据前线局势随时修改防线。

  李成梁也想要学东南使用铁丝网和堑壕防御,可他的工匠告诉他,明廷这边根本没办法低成本的制造这么多的铁丝,如果手工打造,那成本高的吓人。

  李成梁只能打消使用铁丝网的心思,乖乖的使用棱堡防御。

  除了棱堡之外,火炮也是一个很大的成本。

  炮弹和火药的成本不说,另外一种成本来自于东南火炮对明廷士兵的心理压制。

  移动部署的炮兵可以随时开炮,明廷新军这边的士兵心理压力极大,要小心从各种方向而来的炮弹。

  而东南那边早就已经掌握了明廷防御工事的详细地图,对于每一门炮的位置都已经了解了。

  但是明廷这边却因为火炮技术的落后,只能在棱堡上安装固定的大炮,没办法和东南那样使用移动的火炮。

  明廷的火炮可以调整的角度很小,对面的东南士兵只要在火炮攻击范围内做好工事,就不用担心其他方向来的炮弹了。

  光是这一点,就让东南前线阵地的压力小了很多。

  同样是一轮炮轰,明廷这边要龟缩在棱堡和堑壕里,小心的躲避可能从各个方向来的炮弹,还需要不断的维修被东南火炮摧毁的工事。

  而东南这一边,只需要定期加固明廷炮火范围内的工事就行了,后方防线的士兵甚至可以探出头来放风。

  明廷的士兵则需要挤在一起,忍受头顶上呼啸的炮弹,在堑壕的泥坑中埋着头等待对方炮火停歇。

  东南士兵的精神状态,明显要比明廷这边的士兵好,其中还有一个因素,就是铁路。

  东南这边大张旗鼓的建造铁路根本瞒不住别人,李成梁在徐州铁路动工的时候,就知道东南奢侈的在地上铺设铁轨,建造名为铁路的巨大工程。

  通过马拉着轨道车在铁轨上通行,可以用少量的人力畜力就可以运输大量的兵力和物资。

  铁路将沛县、徐州和下邳三座战略支点城市连接在了一起,而这正好就是和明军对峙的前线城市。<-->>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