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良珺说道:

  “好了,我们回去吧。”

  等返回沙滩上后,前日蓄满海水的滩涂在孩童们的搅拌下,海水已经蒸发了不少,苏泽又让他们将浸满海水的海泥挖出来,铺在平整的石头上晒干。

  苏泽则在挖好的大坑前做起了木工活儿,他将一些木头钉成了木框,又用竹片横铺钉在木框底部,再纵向铺上了芦苇杆。

  苏泽将木框放在大坑上,又用脚踩了踩,确认结实之后,让小萝卜头们将晒好的海泥抬过来。

  苏泽又给了林良珺一个木桶,让他从海边打来海水,接着将海泥铺在了木框上,对着林良珺说道:

  “把海水慢慢倒进框里。”

  哗啦啦的海水倒进了框里,芦苇、海泥组成的过滤装置,将海泥中晒干的盐分和海水一起冲进了下方的大坑中。

  苏泽又让一个体重最轻的孩子站在木框上,将海泥中的海水挤压干净。

  反复冲刷海泥,苏泽终于得到了一水坑的卤水。

  他从衣领内掏出黄鱼茨,将野草的叶子拔掉,将木质的茎扔进了卤水坑中。

  苏泽第一次随着导师考察盐田的时候,就惊讶于这种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黄鱼茨的茎就是一种原始的盐度计,它的密度和饱和浓盐水相当,只要黄鱼茨漂浮在卤水上,就说明盐分含量饱和了。

  如果盐度不够,那么黄鱼茨就会沉入卤水中,那就需要再晒上一段时间,等到海水挥发盐度才能达标。

  这一次苏泽的运气不错,黄鱼茨漂浮在卤水上,盐度达标了!

  苏泽连忙用水瓢将卤水捞出,然后小心的舀进了前几天开凿的岩石石盘中。

  苏泽忙完了这一切之后,石头上满是装满了卤水的水塘,倒印出蓝色的天空来,就仿佛是一块块蓝水晶遍布在滩涂上。

  苏泽抬起头看看太阳,如今日上三竿,正是太阳最猛烈的时候。

  现在还只是三月,太阳虽然不如夏季炎热,但是晒盐也已经足够了。

  这是苏泽曾经读过的古法晒盐方法。

  蓄海水,晒盐泥,收沙,过滤,晒盐,收盐。

  虽然每一步都不难,但是比起这个时代主流的煮盐制盐法,晒盐法的好处实在是太多了。

  节约燃料,不需要卤水,唯一的缺点就是现在晒盐的石盘还太少了,效率低了一些。>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