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房中,莆田县学孙教谕正在看着考卷。

  福建治春秋的读书人不多,孙教谕的本经也不是春秋,只是他也读过几年春秋,所以才被抽取到了春秋房中。

  眼前这份卷子他读了两遍,只觉得文笔通畅,可有拿不准要怎么判。

  阅卷官判定的卷子,无论通过还是不通过,都要送到本房的同考官面前。

  如果将好的卷子黜落,或者将差的卷子判过,那都是要被房官训斥的。

  孙教谕又读了一遍,还有几个用典他不能确定,只好向身旁的另外一位阅卷官求助。

  “吴教谕,这份卷子请您看下,这几个典故?”

  《春秋》字数多,集注也多,所以典故也是最多的。

  每年乡试的时候,就是治春秋考生捏造典故的盛宴。

  要是将捏造典故的卷子送上去,那阅卷管就要贻笑大方了。

  孙教谕把握不住的卷子,吴教谕接了过去。

  “这几个典故都是《春秋》中的,这典故用得这么切题,后生可畏啊。”

  孙教谕这下放了心,吴教谕就是治春秋的,他是举人出生,参加了一次会试落榜之后,就选择做了学官。

  孙教谕拿起笔,在考卷最上方画了一个圈,然后写下“高荐”二字。

  阅卷官将卷子送上去,接下来就是统管春秋房的同考官阅卷了。

  同考官是本房所有卷子都要判的,所以时间紧任务重,大部分卷子也都是走马观花看一遍,然后按照阅卷官的判定来判。

  但是看到这份送上来的“高荐”之后,春秋房的房官拿起卷子,开始诵读起来。

  “高荐”就是不仅仅通过,还得到了阅卷官的大力推荐,可以列入前面名次的卷子。

  阅卷官写了“高荐”的卷子,房官也要写下自己的推荐等级,还要写下一句话的评语。

  这份卷子用词平实,但是这种写法才是最见功力。

  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将深刻的道理写出来,检查了卷子没有其他问题之后,房官也在卷子上画了一个圈,提起笔却犹豫了起来。

  汪道昆就任督学之后,福建上下的学政官员都研究了汪道昆的文风。

  这位汪督学算是唐宋古文派,最是推崇平实隽永的文风,并不喜欢秦汉那种大气磅礴的议论。

  这篇文章应-->>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