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陆续出发了,小队长侯魁跑到队伍后面看着呆站在原地的徐静理,上前轻轻拍了下她的肩膀。

    “徐静理,看什么呢?快走啦!”

    “嗯。”

    徐静理红着小脸,两只手紧紧攥着书包的斜跨带,快跑两步跟上了已经出发的队伍。

    离校后,十余支队伍按照既定的方向和固定路线脚步不停,每当到了有学生所在的巷道和街门前时,到家的学生就会自动离开队伍,直到最后一个学生到家。

    刚刚在全校师生面前亮了歌喉的两个活宝大摇大摆地走在了队伍的最后面,一方面是李桐他们不想跟队伍里的棒梗三人打照面,另外一方面是姜天亮刚刚在教室里看见了李桐给了徐静理两个大鸭蛋。

    六十年代,鸡蛋还未像如今已成为家庭日常饮食里最常见的食材,并且还要凭居民购物证定额购买,每人每月配额1斤,每斤鸡蛋售价5毛钱。

    李桐拿出来的两枚鸭蛋的单克重都在100g上下,鸭蛋要比鸡蛋便宜些,每斤3毛8,算下来他刚刚赔给徐静理的两枚鸭蛋大约价值1毛5。

    1毛5能干什么?

    可以喝五次豆汁,吃五根冰棍,看一场电影,洗一次澡,吃半碗汆丸子。

    “所以,三哥,你到底是从哪里搞来的鸭蛋呀,还那么大一个,咱们周围的院子也没人养鸭子呀?”姜天明凑到李桐耳边小声询问道。

    “我前段时间不是住院了吗?认识的一个阿婆给我的。怎么,你也想吃鸭蛋?”

    “想,我太想了,三哥你还有吗?”姜天明迫不及待地点头道,一脸期盼的看着李桐,生怕从李桐嘴里听到一个不字。

    姜家有四个孩子,姜婶和姜老爷子都不挣工资,张叔一个人每月40元的工资虽说不少,可不同闫家亲传的精打细算,姜家的孩子不像闫解放那样上班后要给家里上交大半工资。

    姜天亮从小也没怎么沾过油性子,这两年大哥一家搬走了,二哥也有了工作,家里的日子才算好转了一点,但是惯了苦日子的姜婶宁愿把钱存起来也不愿意多买一丝肉改善生活。

    二儿子马上也要结婚了,家里到处都是用钱的地方。

    当年大儿子结婚时,女方是医院里的实权派,姜家为了不让儿子在丈人家丢份,掏空了家底出了彩礼,还办-->>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