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学生则是大人,先达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效果,不求知晓其中道理,但求熟练运用。

    上党的民众要首先选择一项谋生技艺,在学宫深入学习,例如打铁、种地等。

    每个人各领一项技艺,投入社会运作,上党借此迅速稳定,且高速发展后。所有人再重回学宫,再去普及其他各方面的基础知识。

    例如农民打铁肯定不如铁匠,但至少要知道如何抡锤。

    上党的每个人都如同一个不精密仪器上的齿轮,齿轮正确则高速运转,齿轮互换也可以运行,只不过会有些阻滞。

    这种独特的社会形态给了始皇帝少许启发,打开了始皇帝的思路。

    始皇帝之前一直以来的想法,就是治理国家需要仰仗世家,因为世家子弟识字读书,从小在父辈下耳濡目染,知道如何理政。

    若是不依赖世家,就需要建立一个学宫,如齐国稷下学宫,自主培养人才,从中选拔官员。

    之所以始皇帝没有选择后者的原因有二。

    一、大秦帝国没有人才培养系统的根本原因是法家愚民政策——让读书成为不好风气,军功制成为百姓唯一出头之路。

    大秦全民便是既尚武又好控制,方能悍不畏死,战无不胜。

    二、建立学宫,培养人才,在大秦是一个从0到1,极其艰难的浩大工程,且这个过程得罪了所有世家。这件事会受到所有贵族的抵制,遇到的阻力将是前所未有,比郡县制还大。

    始皇帝其实并不怕这些贵族阳奉阴违,公开反叛。那甚至正中始皇帝下怀,他正好来场大清洗,中央高度集权。

    问题是,这些贵族若是集体撂挑子不干,在学宫没有培养出足够士子的十数年,天下将无人治理,民心茫然易受挑唆,必导致各地大乱,很可能会要秦国崩塌。

    而见了上党的现状,始皇帝想法大开。

    小官小吏或许并不需要过于培养,只要会做事就行。

    亭长只需要服从命令,缉拿索道就行了,不必和县令一样要处理政务。

    二者分工不同,学习知识的深度何必相同。

    这套方式长时间下去其实弊端很多。

    例如只习“技”,不知“理”,不讲“德”,最终很-->>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