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纵算现在有能力北伐,那么北伐之举亦将师出无名。

    天下间已无汉室,匡扶汉室的口号还怎么能用?

    但是知道归知道,在这敏感的时机,诸葛亮却率先敢出来劝进,不顾将来可能存在的非议,这足以证明他一心为公的作风。

    否则以诸葛亮现今的权位,他想安排几位喉舌为他探路,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吗?

    诸葛亮站立在大殿之中,他感觉到有不少大臣用审视的目光注视着他,但他却丝毫不在意。

    诸葛亮知道曹丕突然篡汉的目的是什么,他亦也知道若大汉的名号在世间消失太久会有什么后果。

    因为知道,他便不能坐视不理。

    况且据糜旸上书中所言,北方隐有天子刘协遇害的消息流传,在这种情况下,刘备称帝是刻不容缓的事。

    刘备见是诸葛亮率先出来劝进,他的态度陷入了沉默之中。

    群臣见刘备对诸葛亮的劝进表示沉默,不少大臣的心亦开始活络起来。

    在诸葛亮发言之后,太傅许靖亦出班向刘备建言道:「曹丕篡弑,湮灭汉室,窃据神器,劫迫忠良,酷烈无道。人鬼忿毒,咸思刘氏。

    今上无天子,海内惶惶,靡所式仰。

    当此危难之际,大王当应时而出,重续汉基。」

    当许靖出班建言刘备称帝后,整个大殿中的臣子心思越发活络起来。

    诸葛亮乃是大殿群臣中实际权力最高者,而许靖相比诸葛亮,他的实际权力虽然不如诸葛亮,但他的名声可谓是天下闻名。

    不提许靖自身在经学上的突出成就,就说他年少时善于品评人物的本领。

    在他的品评举荐之下,许多名士纷纷开始身居要位。例如荀爽、韩融、陈纪、韩馥、刘岱等,哪个不是名震天下的大名士。

    许靖能举荐他们,而这些大名士亦不拒绝许靖的举荐,足可以说明许靖在天下间士人心中的威望。

    在名声方面,许靖与魏国的三公之二华歆、王朗不相伯仲。

    而曹丕任用这两位大名士担任魏朝的三公,就是在利用他们的名声,为自己篡汉背书,证明自己得到了天下士子的支持。

    所以当许靖出来建言后,越来越多的大-->>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