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襄阳城出发,先南下至江陵,汇合早已在江陵城外等候的李严大军,两军最后合成一股近两万人的长龙队伍,朝着益州而去。

    在经过半个多月的长途行军之后,在越过重重丘陵山脉之后,这支浩大的归乡大军终于迈入了广袤的成都平原之中。

    在刚进入成都平原之中时,在大军中的糜旸就感受到一副与荆州油然不同的景象。

    广袤的平原之中,有一条刚刚修葺的宽达十数丈的官道直通远处的成都城。

    而在这官道两旁各自分布数万亩田亩,在那数万亩田亩之中,许多水渠在诸葛亮的亲自规划之下,穿插在这数万亩之中。

    为了保证农业丰收,诸葛亮十分重视农田水利灌既事业。

    成都外有一都江堰,乃战国时秦蜀郡太守李冰所作,自都江堰建成以来,它一直是川蜀农业的命脉。

    在刘备执掌成都之后,诸葛亮一方面实地考察,命人修葺改良都江堰。

    另一方面诸葛亮将都江堰当做蜀中农业的命脉,征召丁士一千两百人守卫,并设有堰官。

    糜旸的堂兄糜威便担任过第一任都江堰官,负责守卫都江堰的安全。

    这一举可谓是前无古人的。

    而诸葛亮有此举,乃是有着深刻的背景。

    都江堰自建成以来:百姓飨其利,旱则引水灌既,雨则杜塞水门,于是,蜀,沃野千里,天下谓之天府也。

    但是这一幕却在刘章父子执政之后,发生了改变。

    第一任益州牧刘焉乃是外来人,他为了得到蜀中大族的支持,因此对蜀中大族十分放纵,而刘章性格本就优柔,这一点在他继任益州牧之后更为显着。

    在刘焉与刘章连续的宽容放纵之下,蜀中豪族的行为越来越过分。

    谁都知道都江堰是蜀中农业的命脉,那些蜀中豪族为了掌握这个命脉,竟大多联和起来,派遣家中部曲驱赶都江堰附近的普通百姓。

    本来都江堰是:旱则引水灌既,雨则杜塞水门。

    但在那些蜀中豪族的把持下,都江堰完全违背设计初衷,成为他们谋利的私器。

    “从则引水灌既,逆则杜塞水门。”

    -->>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