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临县清河县孔宋庄人士,自幼家贫,靠着在致仕的前恩州知州潘太公家,当长工过活。后因为人忠厚上进,得潘太公看中,收为弟子。

    虽出身贫寒,却不坠青云之志。

    寒窗十数载,政和元年,而立之年的武植,终是东华门唱名,高中进士,做了这阳谷县令。

    衣锦还乡后的第一件事,武植便是向潘太公下聘,三书六礼,将与自幼自己青梅竹马的潘家千金,阴媒正娶迎回家中。

    潘家千金,名讳金莲,得潘太公诗书传家,自幼知书达理,与武植同甘共苦多年,感情甚笃。

    上任阳谷县令后,武植便修书于自己的兄弟武松,令其还乡,聘为都头。兄弟俩一文一武,相得益彰,将阳谷县历年来的冤假错案一一重新审理,同时整顿吏治,驱逐街面上的流氓泼皮,一时间阳谷县的面貌焕然一新。

    而后武植单人匹马,走进了当时已是阳谷县附近最大豪强的,独龙岗祝家庄。与祝家三郎密会畅谈一夜,返回了阳谷县。

    自那以后,独龙岗三庄的钱财源源不断的流进阳谷县,酒楼、客栈、商铺接连开张,阳谷县的经济得到了质的飞跃。

    五年时间如白驹过隙,如今的阳谷县商业繁荣,百姓安居乐业,虽比不上开封府、大名府,但已是大宋朝少有的安定、富庶之地。

    ......

    待潘娘子走后,内堂的气氛便不似刚才那般家长里短,气氛显得略微严肃。

    武植品了口热茶,朝着祝彪说道:“今日叫三郎你来,确是有两件事情想与你商议一番。”

    “兄长请讲。”祝彪应道。

    武植抖了抖衣袖,正襟危坐道:“前些日子,朝廷秘密下来的宣抚使将阳谷县的考核评定递了上去,官家召我年后回京述职。”

    祝彪眉头微微皱起,心中飞速盘算着,沉吟片刻后说道:“此时官家召兄长回京,无非是京中的某位看到了阳谷县的考核评定,打算把兄长调走,派个自己人来摘桃子。”

    “是啊。”武植叹了口气,“这几年阴里暗里下来的宣抚使,都被闻先生以各种各样的手段送走了,这一次怕是有人故意为之。”

    “不管是不是故意的,阳谷县是不能落入他人手中的。”祝彪沉声道。“兄长是甚想法?”

-->>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