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海、空域就瞬间充斥着你来我往的大规模集群式,超视距光束对轰。同时各类导弹也如是雨点一样,乘机不要钱地挥洒出去。

双方主力舰疯狂对轰的同时,双方的‘僚机’也开始在各自上百公里外的‘中线’厮杀起来。

银河帝国的飞行异虫在防御和火力,乃至机动性上全面逊色于秦军的飞蝗无人攻击机,可却在数量上有着压倒性的优势。

毕竟第十八军团舰队将所有飞蝗无人机放出,也只有上万的规模,而银河帝国的飞行异虫,却至少有数百万,这种数量级的差距,导致飞蝗无攻击机再如何疯狂‘割草’,也无法彻底拦住铺天盖地的异虫突破,直奔第十八军团的战舰。

老实说,如果这里是宇宙,第十八军团必定不会在这么‘近’的距离下开战。

因为大秦帝国的舰队设计理念,就是打那种几千,乃至于几万公里外的超视距战争,可地球却是个球体,超过一定距离后,没有中继转折设备下的光束只能走直线,一旦敌方舰队飞的不够高,那直线攻击就是打了个寂寞。而这一战本身就算是突发的遭遇战,秦军也是客场作战,根本无法预先布置光束中继转折设备,并且大气层内也不适合布置这种设备。

这也导致秦军现在想要在大气层内用光线武器来战斗,就只能在特定距离内进行。

至于利用导弹的可变轨或弹道特性去超视距攻击?

在拥有完整的反导防御体系的舰队面前,特别是拥有光线类反导武器的情况下,导弹的一次性投送密集度必须大幅度超出对方反导系统的防御效率上限,否则,没有突破光速的导弹根本无法突破敌方反导系统。

现在的情况却是敌众我寡,敌人的反导系统防御效率必定大于第十八军团的导弹一次性投送能力,这种情况下,第十八军团只能放弃导弹体系的超视距打击。

而敌人也没用导弹攻击,大概率也是判断导弹在光线类武器面前的实效性非常小,甚至是没有,才放弃这种毫无意义的战术,从而采取了和秦军第十八军团相同的,‘近距离’阵地战。

话归正传,在数量庞大到让人头皮发麻的飞行异虫突破飞蝗无人攻击机群的绞杀防线后,各个机甲小队的考验也来了。

面对着数之不清的飞行异虫疯狂的扑杀,机甲小队也配合着各舰的近防炮密集阵,进行全力阻拦,从而确保舰队主力舰的火力投送。

“轰隆!!”

驾驶着SG-5机甲,进行一通浮游炮集群扫荡,将数百上千飞-->>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