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室走去。

PS:第四更!.

第344章 青霉素的临床实验!第一艘商船回来了!

报纸上的这道圣旨,无异于在扬州和苏州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一般。

直接彻底改变了扬州和苏州所有人的认知和想法。

之前虽然有李恪作担保,大家也对这三门新学科很是认可。

但心中多少还是对这三门新学科的前途有些担心的,还是觉得不如学习四书五经来的稳妥。

毕竟,学习新学科最多也就在扬州任职,但学习四书五经,要是高中科举,那后面说不定能成为弘文馆学士!

要是能成为孔颖达那样的大儒,那可是在历史上都能留名。

但是随着这道圣旨的内容曝光后,大家的想法彻底被改变了。

因为能这三门新学科也被加入了科举的考试科目当中,如果不好好学,那将来在科举考试中就不如别人。

如果学的精,就能在科举考试中领先别人,获得更好的成绩,更高的名次。

所以,接下来他们肯定会严格监督自己家的子女,要认真学习三门新的学科。

而且,圣旨中所提出的科学馆和工程馆的概念,以及科学馆学士和工程馆学士的地位和待遇,更是让大家震惊不已。

既然学这三门新学科也能成为学士级别的人物,青史留名,那自然要认真的学啊!

再说了,他们扬州和苏州可是第一批学习这三门新学科的地方,将来可是有着先发优势,做出突出贡献的概率也会更大一些。

可以说,他们的子女要想成为科学馆和工程馆的学士,比起成为弘文馆学士的难度要低很多!

大家心中还是会算账的,很快就算明白了哪个更有前途,心中自然也就有了决定。

于是,接下来一段时间,李恪收到下面传上来的消息。

说是各个官学里21面,大家学习三门新学科的热情前所未有的高涨,每个人都非常认真的在学习。

收到这个消息,李恪也忍不住笑了。

热情高涨好啊,他就希望大家学习的热情越来越高,这样才能早日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来。

接下来,时间快速的流逝着。

距离第一批出海的商人们出去,已经过去了近三个月的时间。

李恪算了算时间,也差不多该回来了。

而在这段时间里,李淳风和袁天罡二人已经以长安城朱-->>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