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及所描绘出来的前景。

他就愿意支持李恪!

“多谢唐大人!”

李恪自然也能听出唐俭的真诚。

从户部出来之后,李恪直接回王府了。

兵部没必要去。

侯君集是个聪明人,只要这场吐蕃之战打完,体验到了炸药包的恐怖威力之后,他自然知道该支持谁。

回到王府之后,李恪便开始准备一系列的事情了。

毕竟如此庞大的队伍要从长安到扬州,这中途需要准备的事情太多了。

比如工部的那些工匠,虽说一道圣旨,他们就无条件的要服从命令,跟着他去扬州。

但毕竟是背井离乡,李恪肯定要许诺一些条件,让他们心甘情愿的跟着他去扬州。

这样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来。

对于条件,李恪心中基本有了打算。

就是许诺让他们的后代读书。

之后肯定是要大量培养读书人的,而且不止是传统意义上的读书人。

他要在扬州开办大唐第一所现代小学,现代中学和现代大学!

第一批学生从哪儿来?

有条件送孩子读书的家庭,肯定还是去传统官学学习四书五经。

对于他新办的学校,肯定是抱有怀疑态度,这个是很正常的事。

他总不能强行把人家的孩子拉来他办的学校学习吧?

所以他的第一批学生初定为工匠们的后代。

对于他们来说,只要有机会读书就行了。

至于读的什么内容,都无所谓。

因为不管读的什么书,在他们看来总比做工匠要好百倍!

所以,只要他承诺让工匠们的孩子入他新办的学校读书,工匠们肯定会非常高兴的答应去扬州。

这样一来,工匠的事情解决了,第一批学生的事情也解决了。

一举两得!

而且,他们作为第一批新式学校的学生,将来必然会成为大唐第一批新式人才!

毫不夸张的说,前途无量!

至于工匠的选择,他基本上每个产业都带了一些。

去了扬州之后,再在当地招收工匠。

以老带新的模式,迅速培养一大批工匠。

除了工匠之外,各个产业的管理者,也要带一部分过去。

去了扬州之后,他们能迅速的将产业的架子给搭建起来。

-->>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