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勋贵都出现在这个时候。

    永平、会州守将郭亮和赵彝还有陈旭都跟着燕王打过仗,赵彝曾是燕山右护卫百户,三人第一时间投降,献了永平和会州。

    永平这地很重要,就堵在山海关屁鼓后面。

    山海关有建文皇帝的姐夫、长兴侯耿炳文之子耿瓛在驻守,为防耿瓛来攻,燕王派心腹百户王真配合郭亮死守永平,堵住耿瓛。

    另有开平守将徐忠、宣府大将李彬等纷纷来投。

    这些人里,徐忠、李彬都有大将之才,都是常年和蒙古人打仗,部下皆精锐无比,徐忠的兵马更称战无不胜。

    燕王事后狂喜,私下称道,论独挡一面,能统兵征战一方的,各将中,也只有徐忠和李彬寥寥几人。

    可见燕王还是有点比数的,他的几个亲信心腹,张玉、朱能、丘福、火真、谭渊都是猛将,打起仗来不要命,能冲锋陷阵。

    但是要独领一军出去打仗都不行。

    事实证明,这些人要是独自领军,都战绩不佳。

    张玉和丘福后来就战死了,朱能也没独自领军打过硬仗。

    所以靖难前中期,徐忠和李彬、李远等大将立下诸多功劳,或独守一方,或独领一军。

    但架不住人家根正苗红,最后封赏的时候,远远不如张玉、朱能、丘福这些亲信。

    所以说,干啥事都要冲在最前,哪怕是造反,也得第一时间跟着,锦上添花,肯定不如雪中送碳。

    这些军将都投降之后,北平四周除了大宁行都司的兵马和山海关的人外,已经没有官军。

    当地文官或降或逃,燕王朱棣也瞬间暴富,变的兵多将广。

    后代史书着重记载了张玉、丘福、朱能等几个心腹,却不知朱棣这会麾下,已经云集了当时大明北方所有的名将。

    像李彬、徐忠、郭亮,还有后来投降的李远等将的统兵能力,皆不在南军盛庸、平安、瞿能,甚至徐辉祖之下。

    只是当时他们要么不是朱棣心腹,要么官小职低,所以在靖难之役中,并没有留下多少浓重的笔墨。

    (上架了,求支持,那怕来个首订也好,今天最少五更。)

    由于各种问题地址更改为请大家收藏新地址避-->>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