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而恰当。

    说及时,是因为重骑兵战至此时,实际上也几乎已经是强弩之末了。

    经过近两刻钟的鏖战,不论是在重甲里的骑兵,还是驮着骑兵和重甲的战马,都几乎已经到了极限了,继续进攻,只会是马失前蹄的结局。

    说恰当,自然是对不同兵种的分工很是恰当,这倒是无需细说了。

    很快,按照李牧的将令,赵军十余万大军便再度行动了起来。

    可惜,因为秦军营寨的阻隔,赵军的骑兵想要追击只能继续绕远,自然更不能留下更多的秦军了。

    唯一手拿把攥的,也就只剩下了营寨之中的万余秦军了。

    也没有丝毫的悬念,在赵军十余万大军的围歼之下,殿后的秦军不出意外地被赵军全歼在了营地之中。

    至此,这场长平之战后,规模最大的赵秦之战,终究以赵国的全面胜利画上了句号。

    好在的是,因为秦将王龁的当机立断,秦军也不算是大输溃败,回到原韩楚边境方城之中的秦军依旧有着十万之数。

    换言之,除了在前期与赵军互拼中损失的六万余人,实际上此战之中秦军的损失也不过三万多而已。

    也正因为秦军还仍有着足足十万大军,赵军也不敢继续向南进攻。

    毕竟赵军在此战之中,损兵也达到了近六万七千之多,如今赵括的手下,也只有区区不到十二万大军而已。

    而赵军的重骑兵,可没法攻城。

    从赵军的角度来看,经此一

    战,赵国拿下了韩、燕两国的领土,土地、人口将全方面地反超秦国;

    同时在与秦军正面作战之中,赵军依靠重甲骑兵,第一次仅仅靠着自己的力量正面击败了秦军,这对于赵军无敌军心的树立,显然是有着相当积极的意义的。

    此战的结果,除了未能全歼或重创秦军主力,略略有些遗憾之外,其余的战略目的实际上都已经达到。

    这自然是赵括和一众赵国的臣子所乐意看到的。

    而从秦军的角度来看,此战的结果也并不是完全不能接受。

    首先,秦国虽然败在了赵军的手上,但实际上损兵也只不过是比赵军多出了两万多而已,用两万多秦军为代价,-->>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