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想要做到这几点,磨合就是必须的。赵括的打算是好的,但矛盾点也就在此。

    要磨合,就需要一场场的战斗;而一场场的战斗,就势必需要更多的时间,这本身就跟赵括所谓

    “速战速决”的战斗思路相悖,不仅增加了大军暴露的风险,更要命的是,燕国的大军和赵王的王命,就像是套在赵括脖子上的绳索,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地收束着。

    赵括很清楚,燕军的到来或许还有一段时间,但赵王的王命,或许已经在路上了,若是自己不能在赵王王命抵达前完成调度、完成对胡人的削弱,整个代地的布局就将毁于一旦。

    而为了这个目的,赵括不得不下达这个命令——战斗中没法抢时间,行军的时间也没法少,那就只能抢战士们休息的时间——不顾士兵的疲劳,接连不断地行军、战斗、进食,再行军、战斗......循环往复。

    三天的时间,赵括料想赵王的使者最多也只有三五天就要抵达代郡,如此一来留给了自己和大军的,便只有三天的时间!

    三天之内,必须全部扫清外围的部落,随后转入对胡人主力的作战准备,才能在第四日前完成对中路胡人的扫荡。

    可三天时间,那是赵括带着大军从桑干城出发,到达第一个部落的时间,如今从头往回打,路程虽然稍稍少了四分之一,可要边打仗边行军,赵括居然也只给三天的时间,其中匆忙可想而知。

    可是,没有办法!这个时间,赵括必须抢下来。于是,赵括所部三万多人,终究还是陷入了无休止的战斗与行军之中,即便是在夜晚,也没有停下战斗和转移的步伐。

    好在,鲜血从来是男人最强的兴奋剂,即便苦不堪言,一旦见到鲜血之后,赵军依旧能够嗷嗷叫冲上前去,砍杀掉当面之敌。

    又因为一直是以多打少的缘故,加上出其不意的进攻,倒也没有出现什么纰漏。

    只是,三万大军虽然依旧以极快的速度向着前方还恍然未知的胡人中路主力推进着。

    但终究赵军仍是血肉之躯,连日的战斗与赶路,还是让赵军疲惫不堪。

    就连跟在了赵括后头整理物资的吕不韦等人,生怕赵括大军走后,猎物破坏了寨栏走失,只能尽可能地跟上了大军的脚步。

    可是,终究还是赵括所部走得太快,吕不韦等人的距离-->>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