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赵府大门的关闭,哒哒的马蹄声也响彻了整个邯郸城。

    马蹄声顺着赵府一路便向着城北而去。没错,赵括要去的不是王宫,而是北城门。出北城门,一路向北,百里后再折向西北,过阏与再转正北,即可抵达代北。

    显然,赵括此次出征与数月前出征长平之时,几乎不可同日而语。不仅没有什么高台拜将的仪式,更没有那王上与众文武的众星捧月,甚至连最基本的三千亲兵护卫,都只有寥寥不足五百人。这对于一个出征的大将军而言,几乎是种羞辱。

    当然,赵括并不在意,甚至能够地调行事,他还求之不得。相比于些许的面子,赵括更在意的还是里子。「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九字真言,赵括可是学的明明白白。

    只可惜,赵括想要低调,却是有人不允许啊!

    首先不允许的就是邯郸的百姓们。随着赵括跨上战马往城北而去,已经得到消息,或者刚刚得到消息的邯郸民众,不约而同地便齐齐涌上了邯郸的街头,一起送别着他们的大英雄、大豪杰——赵括。

    那场面,几乎可以用万人空巷来形容了。

    一声声「恭送上将军」的呼喊,很快将整个邯郸城叫响。本想低调的赵括随即又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这显然并不是赵括特意安排的,如今的他所需要的不是民意的裹挟,而是低调。

    无他,只因为该拿到的不该拿到的,他都已经拿到了,再以民意裹挟

    ,不仅是自己登高易跌重的问题,更有可能再度激化赵王的猜忌,若是赵王趁着自己不在,对上党和河内下狠手就不妙了。

    只是,发起民意或许本就不易,但想要在平息汹汹的民意下来,那更是难上加难。或许这便是事情的两面性吧——既得其利,则必受其殃也!半点不受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当然,赵括对于如今的赵王的心理也还是有些误判。

    赵王可不是明白「民意即天意」的赵括,或许赵王的确对于赵括在民间的威望稍有嫉妒,但在如今的赵王眼中,显然其他各国的动作才是更为致命的威胁,相对于诸国的挖墙脚之举,民众的些许呼声,赵王根本就不会在意。

    只要赵括能够尽快离开,什么民众十里相送,根本不算个事儿。甚至是百官......

   -->>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