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困的点,必须是秦军必救的点。

    什么是必救之所在,就是一旦失去了此点,赵军主力极有可能就此逃窜的点。

    如此一来西面、南面的点便被排除在外了,因为无论是更西面的光狼城还是更南端的界牌岭都足以继续挡住赵军的去路。

    所剩者无非,东面与北面。

    北面自不必说,一旦突破,便可钻入林中,重归长平关,但问题是整个北面乃是秦军兵力最为雄厚,战力最为强悍的一面,想要从中突围?只要脑子不被门夹过,显然不会做如此想法。

    最后就只剩下东面了,虽然也东面有两道壁垒,还有丹水阻隔,但累次大战下来,西岸壁垒已经残破,东岸壁垒虽然已经被梳理过,但谁也不敢保证赵军还有没有留有后招,丹水的水位更是卷个裤脚就能过。

    当然,最重要的是,东面的秦军是最为薄弱的,自王骑所率五万大军北上之后,东面的秦军兵力不足三万,虽然后续秦王援军到后又往东面派驻了一万大军,但无疑东面的防御依然十分薄弱。

    所以,这个“围点”的“点”,自然而然地落在了东面——最为靠近壁垒的那处堡垒。

    选定了点,那就要考虑围困之事了。

    因为时间急迫,慢慢的围困显然是不行的,所以,只有“以打代围”。

    打,狠狠地打,必须得把对方给打疼了,这样对方才毫不迟疑地去求援。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