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边镇多了,会不会导致朝廷无暇兼顾,这是一桩极难之事,一旦做的不好,便容易乱了大局。”

    如此说来,除了宁夏,其他各个边镇都已在皇帝心中有了‘结局’。

    诸位大臣知道了圣心所在,也就不再‘谦让’,“陛下,微臣有一良策可解陛下之忧。”

    朱厚照看了看反应迅速的杨廷和,他知道这家伙条理清楚,脑子转得快,但是这么短的时间……是什么良策?

    “说来听听。”

    杨廷和不慌不忙,“微臣之法也是脱胎于陛下。便是责任到人。大明除宁夏以外,尚有甘肃、榆林、大同等八镇,八镇同时清屯,确实事务繁多,无法顾及,因而臣以为陛下可挑八名重臣,各自负责,有才能强者,亦可一人负责两镇,总之,陛下将此务分解分配,一镇之事问一人。微臣相信,当得了朝廷重臣,总能理得清一项朝廷政务。如此,则陛下之忧可解矣。”

    朱厚照听后眼睛一亮,这其实是后世的法子,但他在执政的过程中大量应用了后世的一些官僚统治技术,没想到还影响了当世之人。

    “杨阁老。”

    “老臣在。”

    “你是内阁首揆,下去以后,你便召集阁老、部衙堂官议一议,再让介夫讲得更为细致些,三日以后,将分配好的八人名单禀报于朕。”

    这么说的话,皇帝就是采纳了杨廷和的建议,这个速度真是极快。

    不是因为杨廷和的建议有多好,而是皇帝一旦犹豫了,这种事很容易遭到反对。

    因为大部分人都和这件事扯不上关系,现在出了八人名单之事,那就要多几个倒霉蛋,毕竟,这件事多么难做是显而易见的。

    所以朱厚照才马上表态。

    这个‘马上’,就说明杨廷和一下子说到了皇帝的心坎里,皇帝也是这番意思。杨廷和可能命令不动人,但皇帝则不一样,再有人想反对就得掂量掂量。

    杨一清都是老官僚了,自然明白这其中细微的差别,他也只能说孝庙真是生了个天生会做皇帝的儿子。

    现在皇帝金口已开,直接对他下命令,他当着这么多人又能怎么办?

    “老臣,领旨。”

    “嗯。”朱厚照面若无事般的点点头,又对王鏊说道:“王先-->>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