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阁老虽然身体年迈,但毕竟是多年的内阁首揆,看似不动声色,实则早已洞若观火。

    照这么说起来,这事儿还真不能干。在这个时候劝‘反’了太子,那更是叫皇帝生气了。

    “此事,说大很大,说小很小。一切全数系于太子之身。但,朝局如此,实在不是我大明朝的福分。”

    王鏊和王华又不理解了。

    “恩师……究竟忧虑什么?”

    弟子是有几分亲近之情的,徐阁老也愿意讲:“边关战火不断,朝廷却限于局势不能派遣名将。这是福吗?此事逼得太紧,逼得陛下派了另外的人,一旦打了败仗,你我之辈,上无颜面对陛下,下无力安抚百姓,咳咳……”

    老头儿躺在床上,向书案那边伸了伸手,

    府中下人立马知道了意思,去那边将一封奏疏拿了过来。

    “老爷……”府中的管家把奏疏拿来,

    但徐溥挥挥手示意他给边上的两人。

    这奏疏,写着辞呈。

    “这是?”

    “风雨飘摇之际,我却已老弱不堪。国事虽有起色,但仍显艰难。这辞呈……你们若想加点什么,就加进去吧。”

    王鏊和王华忽然明白,徐阁老已经知道自己时日无多,这大概是他最后办的事了,他会向皇帝进言,然后辞掉一身的官职。用自己最后的能量点亮后来人之路。

    可他们都是一时君子,不忍让徐阁老最后做这样的事,纷纷拒绝,

    王华更是感动涕零:“恩师为国赤诚之心,学生能够理解,不过恕学生,不能答应恩师的要求。”

    徐阁老沙哑的声音又响起,

    “以我年迈之身,尚能为国效力,这是福非祸。但你们记住,此事万不可牵涉东宫,否则事不可为。”

    ……

    ……

    大名府,浚县。

    这里是王越的老家。

    王越这个人,还有两个特点。

    一是官瘾大的很,照理说那么大岁数了,何必呢?但他在弘治元年开始,就一直上疏喊冤。

    弘治七年,皇帝让他以左都御史的职衔致仕,而他还是不甘心,又暗中-->>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