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

    这事儿非常不简单,所以王越不是无名之辈,王阳明都以他为偶像。

    可惜就是这性格,不是很好。比如他会觉得自己功劳大、赏赐浅,而且表现出来,叫自负豪杰、性故豪纵。

    还有他曾经和成化年间的大太监汪直关系比较好,他自己还是个进士出身,这就非常不受文人待见了,在朝中的声誉也不大好。

    成化十九年,汪直倒台,王越也跟着倒了,还把自己军功挣来的威宁伯的爵位给弄丢了。

    到弘治时,李广成了皇帝跟前儿的红人,权势如日中天,李公公想要在外朝找些外援,王越想要东山再起,

    正好两人一拍即合。

    反正王越要的是得势的太监,他管是姓汪还是姓李。

    本来嘛,如果李广还活着,王越起复三边总制,应当问题不大。因为那个状况下王大人是朝中有关系,自己有能力,形势有需要。

    至于那些背后戳脊梁骨的,任他们去。

    但现在李广死了,那问题就大了……

    这事儿朱厚照也在琢磨。

    现在边患严重,对于皇帝来说能去把陕西的问题解决了就好,他才不管那些,和李广一党就不能用了?

    没那回事儿,李广怎么来的?李广本人就是他用的。

    王越也当过三边总制,当得还很好,不然威宁伯这个爵位怎么来的?

    朱厚照瞄了一眼皇帝手中的奏疏,

    不对,是瞄了好几眼,

    弘治皇帝才发现他想要看,

    于是父子俩偷偷的对视一眼,互相使了个颜色,皇帝也干脆铺开来让他看了得了。

    上面写着:内官监太监李广招权纳贿,其门如市,兹幸罪恶贯盈,自其速死,朝野闻之,无不称快。然广所余金帛何止千万,皆嗜进之徒多方馈送,此而不惩?何以示戒?乞拘广亲信任事之人,去其官籍,付之法司,审问明白,从实具奏,以清仕路!

    奏疏果然是弹劾平日里那些和李广比较接近的大臣。王越则是明牌,是人就知道他名列其中。

    朱厚照也渐渐明白了为什么廷推推不下去,

    李广一死,朝堂根本就不是安静!那是-->>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