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赈灾的侍郎,以及下面的主事全都得到。

    巡按御史则还好,要么就带上自己的副手。

    其他的倒也没了。

    明朝的这些官府衙门基本是靠着皇城建的,内阁、都察院、户部都近得很,也为朱厚照这种开会狂人提供了便利。

    刘瑾最新送来的二三十本奏疏差不多看完的时候,李东阳和韩文就都已经到了。

    他们看太子太忙,就稍作等待,反正以往也碰到过这样的情况的。

    “山东……”

    朱厚照忽然出声,李、韩二人急忙微微躬身,竖耳细听,

    “是杨廷和在那里吧?”

    “回殿下,是的。”李东阳是内阁阁臣,这话由他来答合适些。

    “他给本宫上奏疏了,形势不容乐观。”朱厚照放下了朱笔从书桉的后边儿出来。

    其实治国很多时候不是金戈铁马、战场点兵。翻翻《明实录》,大部分都是哪儿哪儿遭灾了,请求朝廷减免赋税之类的记录。

    尤其明朝这个气候,寒冷的时候多、异常的时候多。

    “上次户部筹措了二十万两白银,算是解了燃眉之急,不过冬天太冷,百姓即便能撑过去,肯定也冻坏了,体稍弱些,甚至就冻饿而亡。灾民太多,粮食太少,粥棚里的粥怎么也厚不起来。”

    太子话愁绪极多。

    为什么这些个大臣始终是支持太子,因为太子针对文臣一年就那么几次、几件事,大部分时候是很认真的治国的。所以真的闹起了情绪,谁敢不让着点儿?

    李东阳和韩文听闻之后都高兴不起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殿下有十分的关心,大司徒亦尽力而为,眼下冬季已来,朝廷也算是拼尽了力量在赈济了。只希望殿下能在来年开春后,减免遭灾府县的钱粮,给百姓也喘息之机。”

    朱厚照知道,这就是时代,无论他怎么努力,都不可能像前世那样,做到在大灾之时没有人饿肚子。

    物资储备、物流运输、分发等等这些全都跟不上。

    “还是先听听巡按御史怎么说吧。”朱厚照故意提起杨廷和是让他们知晓,山东的情况我有掌握,不要指望唬我。

    不过他们这七八个人坐下来,大眼瞪小眼-->>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