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的立场,只要是对大明好,他都支持。

    无关阶层利益。

    吏部尚书白圭也出列,“臣附议!”

    九卿中的吏部、兵部、工部、礼部,四巨头都支持强化南海舰队去打日本,一些侍郎们也纷纷动摇了立场,纷纷出列附议。

    都察院那边,帝师张鹏去交趾主持大局,但张鹏这些年没少给朱见济培养御史,而且大势所趋,这个时候也没人去纠结文武之争斗,御史们纷纷出列附议。

    随后,武将序列几乎是全员出列,“臣等附议!”

    大明一直文武并重,早些年兵权还掌握在五军都督府手中,土木堡之变后,兵权掌控在于谦手中,好在朱祁玉和朱见济一顿操作勐如虎,把兵权收归到皇权。

    似乎和五军都督府无关?

    但武将们还是喜闻乐见,毕竟被天子掣肘,可比被文官集团掣肘舒心一些。

    再者,朱见济的外扩策略,武将们都是支持的。

    不打仗,咱们这群武将哪来的战功。

    没有战功,在朝堂上哪来的地位。

    没有地位,如何确保武将的利益。

    而只要陛下继续“穷兵黩武”,武将的分量就会一直很重,不会被文官集团压得踹不过气——大家现在都还记得景泰元年到景泰八年这段岁月被于谦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恐惧。

    朱见济一看,哟嚯,本还以为会闹得不欢而散。

    没想到一个石见银山就把问题解决了。

    既然朝堂大半人已经同意,接下下来就是商讨具体实施的策略了,大声道:“诸位爱卿一心为国,朕甚是欣慰,此事就此定断,下午时分,兵部的海军部主事,以及户部尚书陈循,至文华殿议事!”

    牵扯到的臣子立即出列领旨。

    今日的大朝会该结束了。

    朱见济缓缓深呼吸一口气,道:“或许诸位还有所不知,朕在福建那边建立的商行,由白修负责,率领了一直舰队出海远航,他们在年关前已经返回大明,而根据他们的出海路线,朕有了一个足以打破所有陈旧观念的推断,即,我们脚下的大地,不是传统的天圆地方,嗯,天确实是圆的,但地也是一个圆球,也就是说,我们所有人,都生-->>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