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然而这个问题只是一个起点,他打算继续问下去,问题的难度当然会逐步攀升,从而验证他是否来自于未来。

    所以,他低头沉默了下去,开始思考自己接下来要提出的问题。

    而陆云却是悄无声息的深吸了一口气。

    大脑之中在这一瞬间闪过了与双缝干涉实验有关的一切。

    ……

    这实验简单来说是这样的……

    十九世纪,因为“光到底是波还是粒子”的争论,所以开始了双缝干涉实验。

    而结果,却是在当时的物理学界造成了地震般的剧烈震动!

    光究竟会呈现粒子状态还是波状态,这取决于观测!

    观测会造成不同的结果!

    如果不观测光子,那光就会呈现波的状态。

    如果观测了光子,那光就会呈现粒子的状态。

    观测与不观测,竟然呈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答桉!

    在之后,爱因斯坦用“波粒二象性”对于这个结果作出了解释,这也是在高二教材之中提到过一嘴的特性,引出了E=hv的方程式。

    但是,1979年一场基于双缝干涉实验的延迟选择实验,再度对经典物理发起了绝对的挑战!

    将观察光子的“观测器”,从双缝之前挪到最终结果的屏幕之前。

    按道理说,光在通过双缝之前没有观测者进行观察,那它应该呈现的,是波的属性。

    可结论却完全出乎预料。

    它呈现出了的,是粒子的属性。

    屏幕上还是两道杠。

    这个实验结果……

    再次颠覆了所有的认知!

    而这个实验也开始继续执行……

    在无数次、各种角度的实验之后,得到了一个令所有人头皮发麻的结论!

    一方面,无论“观测者”在什么时候出现、在哪里出现,只要观测出现在了光落到屏幕上的那一瞬间,那屏幕上的结果,必然是代表着粒子属性的两道杠!

    另一方面,即便“观测者”的观测贯穿了全程,但只要在光子落到屏幕上的之前最后一瞬间撤掉观测,那-->>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