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队,都有自办参场参园。

    东江沿大队的参地不算多,连参栽子加在一起,六年的也才两千多丈,当年做货的,也就五百来丈。

    所谓的丈,是参地专用术语,一般是指一丈长,五尺宽的面积,换算下来,大概也就五点几平方米。

    别小看这五平方米的参地,如果侍弄好了,可以出产水参十六七斤。

    蒸熟晒干做成红参,大概四斤左右,按目前的价格来算,差不多能卖三四百块钱。

    这个年月的三四百,那可不得了,要不然怎么各处公社都卯足了劲儿种植人参?太值钱了。

    当然,在后世,随着各种肥料的使用,园参产量可以达到每丈二三十斤。

    只是人参价格受国际影响,波动很大,赶上价格低的时候,参农也赔的不轻。

    随着森林资源越来越匮乏,人参的行情倒是一路上涨。

    “明天开始,上山起参,下面我点名,凡是点到名的,明早六点集合,去前川参地。”

    九月二十号下午,众人刚忙活着打完黄豆收入仓库,队长于善海便大声吆喝起来。

    起参也是有节气的,早了人参浆气不足,做货不压秤,晚了回浆也不行。

    一般来说,都是秋分之前那几天,上山起参。

    “许世彦、许世祥、杨春明、赵建国、赵建设……”队长念了一长串的名单。

    起参就是把人参从地里刨出来,这个活不光要有力气,还得有耐心。

    手要稳,干活毛毛躁躁容易刨伤了底下的人参根茎,破坏其价值。

    许世彦是出了名的心细、稳当,起参、栽参的活每年都有他,而且是第一个被点名。

    九月二十一号早晨六点,被点名的四十个小伙子齐聚队部门前,带着各种起参的工具,还有麻袋,赶着马车,直奔前川参地。

    前川参地距离村子大概十来里地,就在之前许世彦带人放山的附近。

    山间小路崎岖不平,马车走的不快,半个钟头后,总算到了前川参地。

    如今这时候还没有参地专用的塑料布,多数都是用木头破成板子,做成参棚,上面再覆盖干草或是油毡纸一类防水。

    所以远远望去,-->>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