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东西给这边,一来二去的,两家大人也有了来往。

    转眼间,正月过去,到了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

    二月二这天,本地习俗是吃猪头肉、炒糖豆。

    而许家呢,还有一项事情要做,就是炒酱引子。

    东北人顿顿离不开酱,不是有句笑话么?给东北人一罐酱,整个儿山都能吃光了。

    这个夸张了,但东北人的生活里,确实离不开酱,万物皆可蘸大酱,没有酱可过不了日子。

    做大酱呢,好多方法,有的人家做酱块子。

    自然发酵后去掉外表的菌丝等,割成片儿,用花椒、大料、姜、盐煮水,倒在清洗干净的碎酱块上,装入缸中继续发酵。

    天晴的时候,还得把酱缸放在外面晒,一边晒一边撇去上面发酵的白蒲,等发酵好了才好吃。

    许家做酱不用这种方法,而是先炒酱引子。

    将苞米面倒进锅里,文火炒成焦黄的颜色,散发出焦香。

    然后倒进去适量的水,趁热翻动搅拌均匀,团成碗口大的一个个圆球。

    一般会在圆球外滚一层白面,这样圆球不容易干裂。

    等圆球凉透,表皮微干,将其放到铺满了豆秸的筐里,找个温暖的地方发酵。

    周桂兰比较喜欢放到厨房门的门框上头。

    在厨房门框上面钉个架子,筐放在架子上,厨房温暖还有热气,是发酵酱引子最好的地方。

    经过两个月的发酵,酱引子外表长一层绿毛,掰开后里面有红色菌丝,才算发酵好。

    两家吃酱,酱引子炒少了不够。

    幸好有苏安芳、苏安花帮忙,周桂兰炒了两锅苞米面,团成十几个球,放起来发酵。

    “瑛子,晚上咱包饺子吃吧。

    缸里还有点儿酸菜,你捞出来使劲儿投几遍,正好还有肉,咱包点儿酸菜猪肉的饺子。

    晚上都在这边吃,一起过节。”

    二月二,大小也是个节,如今日子好了,再说还有苏安芳姐妹在这儿呢,必须整点儿好吃的,饺子安排上。

    晚间,许世彦下班的时候,一看自家锁着门,就知道都在爹妈那边。
>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