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风潮,而且愈演愈烈。

    日后,许冠杰、罗文、林子祥、谭咏麟都纷纷顺着这股风潮组建了自己的乐队。

    四九年,六+四年,披头士,许冠杰...这些都是渔村音乐史上的关键节点和关键词。但它们加在一起都不及一家公司对渔村音乐的影响大,那就是:‘TVB’。

    七一年,TVB成立了‘华星唱片’。这家公司十年没有作为,直到八二年时他们连续干了两件事,一是签下了张国荣,二是举办了TVB第一届选秀。

    做完这两件事后,TVB的高层突然发现,在渔村不需要真正的‘做音乐’,只要会唱歌就行。换句话说,大众不需要甲壳虫,他们只要一个会唱歌的‘列侬’,至于谁是吉他手、贝斯手、鼓手,谁是作曲、作词、编曲都无关紧要。

    于是渔村乐坛由‘原创’音乐,进入了‘商业化’音乐的时代。买东洋版权,翻唱,开始大量出现,许冠杰、罗文、林子祥、谭咏麟等等也纷纷拆散了自己的乐队,放弃原创,进行‘单飞’。

    渔村音乐的‘商业化’带来什么后果呢?Beyond乐队黄家驹在一次采访中说过:“渔村只有‘歌坛’,没有‘乐坛’。每年颁奖礼上谁当选最佳歌手?是红艺人。圈中话事人根本不尊重音乐...”。渔村的这种‘音乐泛商业化’与TVB是脱不了关系的。

    不过功也好,过也罢,和女王音乐又有什么关系呢?它们要做的可是‘原创’,不是‘翻唱’。而且有些事情既然注定要发生,那就让它发生好了...

    杜守义可不会螳臂挡车,去阻挡渔村乐坛的‘历史车轮’。相反,他和娄小娥计划加速这个过程。不破不立,索性顺着‘伤口’搞搞烂,看看以后会发生什么,总不至于会更烂吧?

    女王音乐会以‘卖身契’的方式,与艺人签订二三十年的长约,把‘红艺人’这种重要‘生产资料’,牢牢控制在资本手中。

    不要以为这是‘卖身契’式的艺人合约是二十一世纪的专利,在六七十年代渔村娱乐界这不是新鲜事。一代代的年青人都一样,太想红了,有的人为了‘红’可以不顾一切。

    女王音乐还算仁慈。她的经纪公司和艺人们签订的是全面约。

    在音乐版权方面把控的很紧,但在影视等等方面却放开很多,给了艺人一定补偿。因为杜守义知道,渔村电影这碗饭可-->>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