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是济世学问,这些是‘胜事’。若只单说某某某是书法家,就像在夸他吃饭吃得好,吃相很优美...

    书法就是这么一个很尴尬的东西,自李唐以后书法日渐昌盛,但依然无法改变它‘杂艺’、‘巧艺’的定位。

    日后刘墨先生的一句话说得非常好:书法,‘有学问的没兴趣弄,没学问的又弄不好’。

    这句话稍微琢磨一下你就能明白,书法其实是排除在学问之外的。‘文人’想要立身靠的还是学问,单靠一笔好字不行。

    对于这点杜守义倒不担心,他前世就是研究学问的,累积颇深。

    系统也早就着手补充他的‘涵养’。空降数学补短板不说,上个月更是奖励了高级‘写作’技巧,让他文理双开花,在学问路上能走得更远。

    他一开始以为这个技能是给棒梗的,但后来慢慢发现,这是系统给自己的。搂草打兔子,棒梗倒也能得好处。

    系统还奖励了工笔画。琴棋书画嘛,士大夫的门脸。

    不会诗词歌赋也就罢了,小道耳。写文章你要会吧?要会画两笔,至少要说得出道道吧?

    你说自己是个很‘纯粹’的书法家,除了写字什么都不会?呵呵,呸!‘吏役’耳!

    话说回来,又要提到刘墨先生那句话了,真什么都不会,字也写不好。

    说到这儿,咱们扯些稍远的题外话。

    书法是士大夫艺术。所以想要成为书圣,不但字要写得出类拔萃,风骨也很重要。

    赵孟頫被评价为:‘大王’之后第一人。注意,是‘大王之后’,不是‘二王之后’。隐含意思是他把王献之都超越了。把‘亚圣’都超了那该是什么身份?

    但即使再过一万年他都别想让后人尊称一声‘书圣’、‘亚圣’。

    为什么呢?赵宋宗亲子弟却去做了元朝的官,这种行为毫无风骨可言,是被士大夫鄙夷的。

    与他类似的还有明末尚书王铎。赵孟頫大家都熟,王铎却未必了。他的字好到什么程度呢?节录一段比较现代的评价吧。

    “...行草技法得大成者,三王一米而已。余者或其浇漓,或丑怪恶札也...”

    ‘三王一米’指的就是王羲之父子和王铎,另一位是米芾。其余的或是-->>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