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彼此间的界限非常严格。

    以成都为例,在解放前成都厨师分成四个门派:燕蒸帮、饭食帮、面食帮、腌卤帮。四大门派各司其职、泾渭分明。

    燕蒸帮的只承接宴席,不做家常小炒。而做小炒家常菜的饭食帮不兼做担担面,这就是彼时大家默守的‘江湖规矩’。

    燕蒸帮做的是‘席面菜’,是高端料理,出大师的地方。罗国荣大师就出自这一派。

    再琢磨下其余几个门派名字,饭食、面食、腌卤。其分工已经跃然纸上了。

    其他地域菜系也差不多是这个情况。只是四川袍哥江湖气浓一点,比较有代表性罢了。

    还有个情况。燕蒸帮会家常菜吗?当然会,罗大师不是炒了‘宫保鸡丁’了吗?这属于降维操作。

    但你要给‘饭食帮’大厨一盆鱼翅,他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弄。所以这行业里也是有‘阶级’的,这里就不再扩展说了。

    从川菜可以看出,八十年代后的行业重新细分,一潭死水被彻底搞活了。门派之限被打破,菜系的潜力被深挖了出来。

    这对种花饮食文化是件大大的好事,却让京都菜系吃了个大大的闷亏。

    都说京都饮食不好,没文化。京都菜别说四大,连八大菜系、十大菜系都挤不进去。这可真是......

    好吧,您还真说对了!

    京都是没有菜系的。至少解放前是这样,没有‘京帮菜’一说。

    那些说京都没有饮食文化的,是不是能理解这个说法?越是远离权力中心,或者越是小地方,就越能保持地方特色,饮食文化也更纯粹?

    而京都从元开始,元明清,连续三朝帝都,政治文化的中心。海纳百川,想纯粹也纯粹不了了。

    说京都没有饮食文化的,是把京都放在一个单一城市角度考虑,而不是帝都。京都其实是菜系中的帝王,而不是一路诸侯。对解放前的京帮菜而言:朕即天下,天下即朕。

    京都是席面菜大本营,搞饮食文化输出都搞到XZ去了,还要怎样才算有文化呢?不过后来席面菜消亡,老窝被人兜底翻了。胜者王侯败者寇,你们说什么是什么吧!京都这个闷亏算是吃定了。

    这话要招骂,就不再往下说了。

    有人亏-->>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