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当即,让人上纸笔。

    陈元大笔一挥,文不加点,一道求贤令便问世了。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吾刘玄德欲治平荆州,此特求贤之急时也。

    “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

    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刘备看着陈元写的求贤令,尤其是唯才是举四个字,不由的连念几遍。

    “好一个唯才是举,此令一下,吾刘玄德何愁无才可用也。”

    当即,刘备命人抄写之后,传于荆州各郡县,张贴于官衙之外,以表自己求才若渴之心。

    且不说求贤令会造成什么样的成绩和后果。

    陈元开始让人修建襄阳书院和聚英阁。

    修建的具体事宜,陈元交给了蒯良去负责,是的蒯良被刘备分配给了陈元做副手。

    以蒯良之才,负责此事,绰绰有余。

    陈元只是就修建提出了自己大概的意见之后,就不再去管了。

    他现在要考虑的两个问题,书院的老师和学生该从什么地方来。

    老师暂定:蔡邕、司马徽、向朗、庞德公以及他自己。

    学生暂定:诸葛亮(3岁)、诸葛瑾(10岁)、庞统(5岁)、法正(8岁)、周瑜(9岁)、鲁肃(12岁)、徐庶(大约十七八岁)、马超(8岁)、孙策(9岁)、孙权、(2岁)陆逊(一岁)、马良(未出生)、马谡(未出生)刘晔(7岁左右)黄叙(6岁左右)

    这是都是暂定,因为陈元目前就只想到这些人。

    以后如果再想起了其他人,随时加进来。

    书院分文武两科,因材施教。

    目的很明确,就是培养刘备自己的人才。

    当然现在肯定不能这么说,只能说为国养才吧。

    老师学生暂且定好,那就要搞一些教材出来了。

    总不能上来-->>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