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陇右的时候就开始培养官吏,这份心思着实深远,看来早就有了夺嫡之心。且不论其他官员怎么想,对吏部的官员来说,这简直就是一场末日!

    要知道选任官员才是吏部官吏的权力来源,之所以吏部能够高于其他五部,吏部的官员被称之为天官,就是因为他们掌握了这份权力。

    如今越王直接越过了吏部,一下子填补了两千多空缺职位,那就意味着吏部彻底要丧失了权力。

    很显然,吏部是不愿意放弃这份权力的。

    不过在见识到了其他各部的铁拳之后,吏部官员也不敢明着对抗,只能玩起了消极怠工的抵抗。

    很显然,这些官吏是看不起陇右来的这帮「土包子」的。

    他们能够玩得转户部,因为陇右是丝路的通道,越王麾下有精通财计的官员也不稀奇。工部、刑部、兵部、礼部也是如此,可是唯独吏部不一样,这可是朝堂真正的心脏,其中门道极多,牵涉的关系也极广,这可不是陇右出身的土包子能玩得转的。

    不过对于吏部这种抵抗,崔涛只是微微一笑,这位年轻的翰林学士直接搬进了吏部,开始指挥手下填补怠工官吏的职位,迅速将一道道命令发向全国。

    这些老官吏终于发现,自己威胁朝堂的手段不仅仅没有任何效果,反而因为自己怠工而被挤出了权力中央。

    等到了这些官吏反应过来的时候,崔涛已经将两千多名陇右官吏安排妥当,他们被分到了空缺的职位上。

    不仅仅如此,在崔涛的主持下,一份对全国州刺史和县令为主的地方主官的考核工作方案,也被送到了政事堂的案头上。

    唐代对官员的考核是由吏部考功司来完成的,考功司的郎中负责对在京官员的考核,员外郎负责对长安外的地方官员考核。

    所有流内官员,按照四善二十七最这个标准,根据考核的结果分别给与升降官职的处理。

    不过虽然听起来这个标准很详细,但是在长安的吏部也不可能知道每一个地方官员的德行,对于州里普通官员和县令一级官员的评定,权力掌握在州刺史的手里。

    而对于县内官员的评定,则掌握在县令手里。

    这也是唐代州县二级主官权势大,对于属下升迁往往拥有决定性影响力。而对于州一级的官员评定,则掌握在政事-->>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