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的,吃水浅,很多地方经常会被泥沙淤积,需要定时清理。如果是好的年景还好,一旦遇到荒年,这时候征发百姓去清淤河道,那就等于抓着这些百姓去死。”

    “这是为何?官府不发赈灾的钱粮吗?”

    李泌摇头说道:“保证漕运通畅是天下最重要的事情,就算是沿岸遭灾了,也要先保障汴河清淤。”

    “那就不能以工代赈吗?”

    李泌苦笑说道:“就算是以工代赈,也顶多发放徭役一人的钱粮,又怎么可能养活一家人。”

    “汴河一段原本是天下土地有数的富庶之地,可自从漕运通了之后,反倒是常有百姓逃荒,就是因为这汴河清淤徭役之苦。”

    李炎叹息一声,果然是民生多艰,就连开元这样的盛世之下,也有数不清破产饿死的百姓。

    更不要说现在这种乱世,恐怕当地的百姓更是生不如死。

    李泌又向李炎科普道:“漕运水道也不都是宽阔的河道,比如从洛阳前往长安的水道,河浅水缓,极容易淤塞,有些吃水浅的地方,要改用陆运或者大船改为小船运输,才能将粮食送到长安。”

    漕运的成本太高,这也是为什么从唐代之后的王朝,就不再定都在长安的原因了。

    因为这么一条生命线太过于脆弱,以至于大唐后期一直都在为这条生命线发愁。

    但是随着皇朝的行政成本进一步的提高,越来越没有力量维护运河的清淤成本,最终唐王朝也走向了灭亡的命运。

    李炎也想到了江伦曾经给他讲过的例子。

    唐初修建一段运河只需要几万钱,但是到了武周朝维护这段运河就需要数十万钱。

    到了唐后期,光是维持这条运河能通航,朝廷每年都要花费百万钱。

    这不仅仅是物价的问题,更是行政成本的问题。

    行政机构也是有成本的,国家建立的初期朝廷的动员能力强,百姓干活也有奔头,工程的效率高成本低。

    但是到了王朝中期,百姓早就已经被各种徭役折腾的半死,遇到大型工程更是举家逃亡。

    工程进展缓慢,再加上官员贪墨,花费十倍的钱粮,修造的工程还要比初期建造的工程质量差。

    而到了王朝后期,光-->>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