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有轴可以旋转的圆形金属盘。

啃圆形金属盘啃了半年,最后认为生产不易,裸露的金属盘上的凹槽会很快损坏,覆盖透明塑料层,和金属的粘结又很不牢固。1953年3月,激光三组放弃金属圆盘,转攻硬塑料盘。

1954年,激光三组终于在苏州找到可以生产硬塑料圆盘的厂家。54年底,实验室中首次在硬塑料圆盘上压出2048个二进制数,读盘机以2秒一转的转速度,读取这2Kb的数据进计算机硬盘里。数据是写在光盘的一个圆圈上的,循环读取。

眼看成功就在眼前,激光三组和赵忠尧向唐华报告进展,唐华回:光盘必须以高度拟真的音质,装下你们师母的一整张密纹唱片专辑,做不到这个不算结题;光盘的数据读取速度也不够,不是每分钟30转,而是每分钟500转,这还只是最低的基准速度。

当然唐华也不是一点忙没帮,很快发来对声音的44.1KHz的采样收集程序、编码标准、再加一个双重自动修正的编码纠错体制。另外他们可以在整个电子信息工业局的工厂和研究所寻求技术和产品支援。

就这样,一年一年过去了。

1954年以后,物理系都知道激光三组踩了一个大坑,进去就别想出来,毕业的本科生都躲着激光三组实验室,无论如何都不肯报三组的研究生。所以到现在为止,激光三组一共就6个人:4个51届的初代成员,1个52届的、1个53届的。

在苏州的硬盘厂,激光三组从硬盘的磁头那里得到了灵感。但是在硬盘厂调研时他们惊骇地发现:光盘存储的音乐以二进制数字形式储存,简单一算,如果光存储系统成功,一张直径30厘米的塑料片,存储的数据量会比苏州硬盘厂的一个汽油桶硬盘还大!

这个发现既让激光三组惊骇又让他们兴奋。没多久新的打击来了:唐华认为直径30厘米的塑料片太大,得改到20厘米,还是要储存一张音乐专辑。

继续在黑暗中爬行。

激光三组虽然还是6个人,但在这几年,与之协作的单位将近10个,建立了合作和供货合同的工厂二十多家,而且,虽然啥都没做出来,但激光三组的经费一直能保证。

1957年,激光三组优先拿到了少量6微米工艺的数据处理芯-->>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