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没有发声。

助理:“发生什么了?”

“我要见杜勒斯先生,”冯·布劳恩说,“情况非常糟糕,非常非常糟糕。”

……

现在艾伦·杜勒斯不在克利夫兰,而在休斯顿。冯·布劳恩和助理上了中情局的专机直飞休斯顿,冲进美国海军航天计划办公地点时,杜勒斯刚刚出席完海军的军械联席会议出来。

“杜勒斯先生,这份中国导弹试射的监测报告,你们都没有发现什么不对吗?”冯·布劳恩说。

杜勒斯:?

冯·布劳恩抽出无线电测向站的报告,“三个无线电测向站都证实,中国导弹在飞行的中段和末段进行了两次转向。这转向角度不大,或许被你们当做自然偏航而忽略了。其实,这两次专项都是有意而为。”

冯·布劳恩走到一块黑板旁,画出了一条小幅度折角的线。

“虽然方向偏转角只有0.5度,但没有任何自然的外力能让导弹做这种转向。这是中国导弹在惯性陀螺或者无线电控制下做的主动变向。经过两次变向,导弹的航迹是这样的,实时速度是3500~3600米/秒。”

“如果导弹此后一直保持当前航向,单纯地加速,加速到7.9公里/秒,它就会准确泊入近地点约300公里、远地点约1200公里的轨道。”

冯·布劳恩加重语气:“中国根本不是在试射弹道导弹,他们的弹道导弹或许早已在内陆试验成功而我们没有观测到。中国人,是在练习如何操纵火箭&人造卫星结合体,对准预定的卫星轨道。”

助理:……

杜勒斯:……

走出办公室的美国海军军械局官员:……

足足冷场了3分钟,一名美国海军中校终于问了一句:“还有多久?”

冯·布劳恩:“中国人的下一枚火箭,一定会携带卫星。如果我是项目的总负责人,我会在这次操纵演练成功之后2到3周发射它。至于能否成功,看概率。”

……

北京。

国防高级技术研究院。>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