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如果波匈事件不是那么恶劣,倒也能把秘密报告引发的后续影响压到最小。

……

回国前唐华还有最后半天时间,一群获得苏维埃社会主义劳动英雄奖章的大佬们有个小聚会。

“卡拉什尼科夫,哦,达瓦里希,我是您的崇拜者。”唐华笑着上去和卡拉什尼科夫握手。

卡拉什尼科夫1919年生人,今年也就三十七岁。和唐华握手之后,卡拉什尼科夫说:“唐华,红场阅兵我们俩的产品都出现了,但我的设计局里有你的计算机,这一点我不如您。”

唐华:“这倒不见得,我每次去军工厂和部队,必然的一项活动是找一把AK47玩儿。”

两人哈哈大笑。

图波列夫:“说到阅兵,每次我的飞机都是最后出场的。”

唐华过去压低声音:“图波列夫同志,到处都在传说您可能会获得第二枚劳动金星。”

图波列夫呵呵一笑,既不承认也不否认。二战时拿出了图-2和图-4,现在又有图-16和图-95两大重量级兵器,他自己也觉得下一枚劳动金星挂在胸前是迟早的事。

亚历山大·雅科夫列夫、谢尔盖·伊留申、尼古拉·杜霍夫……

没错,今天是获得社会主义劳动英雄勋章的武器装备研究者/设计师的聚会。

唐华在会场看来看去,他在找人。

曾三次被授予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的有16人,今天有两位到场:基里尔·晓尔金,伊格尔·库尔恰托夫。

真巧,他们两人都是苏联原子弹工程的关键人物。

“库尔恰托夫院士,我们又见面了。”

库尔恰托夫去年已经达成了“三次劳动英雄”成就,看见唐华也很高兴:“中国同志,我还记得上次关于核武器的问题,我、你还有萨哈罗夫院士之间的讨论。”

唐华:“哈哈,不但是我们三人,还有卡拉什尼科夫同志今天也来了。”

库尔恰托夫:“卡拉什尼科夫!”

卡拉什尼科夫走过来:“唐华,库卡,有什么事情吗?”

-->>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