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不可不察;南面,孙权的军队集结于江上,目的未明;汉中方面,马谡此次出兵虚实未着,我大魏面临数线作战之窘境。”

    “古人曾说:‘蝮蛇螫手,壮士解其腕。’《孙子》也云:‘兵有所不击,地有所不守’,讲的都是小有所失而大有所全的道理。如今陇西之害超过蝮蛇,狄道之地难守,而诸葛亮的兵马锋芒锐利,正该有所回避,不如割险自保,放弃陇右,将军队收缩至关中,集中优势兵力与马谡在平原决胜,然后再图进兵,收复陇凉,这才是万全之计啊。”

    王凌认为此计不妥,据理力争说:“陇右之事,自由司马大将军总督之,我等无虑。单说马谡来攻长安,属轻兵深入险地,无论那一路为实,哪一路为虚,其本意都是要和我军在平原旷野争锋,以求速战速决。”

    “如此,我当凭借高壁深沟,险关峻隘,将其围困在秦岭古道之中,挫伤蜀军的锐气。倘若不守此险,任由马谡越道而出,乘胜向东进兵,占据陈仓、武功、北原,得到足够的粮食,再收罗降兵,招纳百姓,然后东争长安,西断陇右,岂非引狼入室?自取其祸?!”

    “……”

    两人各执一词,争论不下。

    曹叡听得头大,只好暂且散会,差人将二人的对话抄写于锦绢之上,送至陇右,问计司马懿。

    司马懿回复说:“蜀军若被堵在秦岭古道中,时间一长,必锐气尽失,兵力衰竭,那时攻守易势,何愁消灭不了蜀军。”

    “兵书上说:‘将欲攻城,当辅以攻城车器,此器非三月时间无所以制成。’这些器械都不是轻兵远入长安的蜀军所能仓促制成,携带的。”

    “眼下马谡意欲孤军深入,粮草转运必然困难,正是我军坚守待变的大好时机。只要我军占据制高点和有利地形,卡住敌人必经之路的要害关隘,蜀军一定会不战而退。”

    “自古以来,兵凶战危之时,更当果敢立决,对敌寇不能姑息放纵,对将士也要树立起寸土不让的决心,二公怎么能说出‘弃守’、‘割腕’的话来?”

    “况且,纵是马谡率众越秦岭而出,其部众必无军械辎重,既无军械辎重,又有何惧?”

    司马懿的见解传回长安后,曹叡遂坚定了“御敌于秦岭之中”的决心。

    微县北,陈仓道中。

    马谡正带着三大-->>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