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戏演几十上百场,替换交流对象容易让演员在重复中失去临场新鲜感,最后使表演僵化。

    不过,在电影的拍摄中,演员不是每次都能有一个真实的交流对象,而且最真实的表演只需要一条就够了,不用反复重复。

    因此在电影拍摄中,演员替换交流对象有时既是必须,却也无伤大雅,美国的电影演员有许多使用方法派的成功例子。

    而“表现派”不强调从自我出发,而是强调在内心中先构建出一个“角色的形象”,强调模彷。

    同时,表现派不提倡下意识生活在情境里,而是强调“跳出来”拿捏和设计。

    有人说体验派就是斯坦尼,表现派就是布来希特,在曹军个人理解中,前半句是对的,后半句不对。

    布来希特提倡的“间离”是一种演出效果,更多通过编剧和导演手段来达到,而非一种表演手段。

    布来希特在他自己的演剧实践中,希望观众能间离,但仍然要求演员是体验的。

    而我们国内某些表演者,为了给自己的表演方法找理论依据,拉了布来希特来当大旗而已,很多人受骗了。

    各个派别的追求和方法之间泾渭分明,但在实际表演中,不可能做到100%纯粹。

    表现派演员不可能完全不动真情实感,体验派演员也不可能完全不设计。

    所以“某派的演员”是说该演员认同某派的美学追求,主要使用某派的方法,而不是说他完全不使用别的方法。

    另外,由于国内缺少成体系的表演教学,大部分演员并不遵循某一个派别,而是在实践中摸索合适自己的表演方法。

    像香江的许多影视巨星,包括周兴池、周闰发、梁朝伟在内,都是在实践中,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一种表演风格,并将它发扬光大。

    值得一提的时候,优秀的演员,往往是感性强于理性,加上他们需要综合运用各个派别的方法,所以演员自己阐述自己的表演派别,未必能说得清楚准确。

    所以,曹军从来没有特别要求,王兵兵要固定选择哪种表演方法,而是从自身出发,能用体验的就用体验派,不能体验的部分,就用表现派和方法派,三种表演方法结合在一起,去演绎小水这个角色。

    在聆听曹军教诲的过程中,王兵兵感觉-->>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