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所需,这件事儿也引不起什么骚动。

    宋璟道:「不过内务府机构庞大,所领之事甚多,比之户部都不遑多让。」

    当初差一点儿就可进入内务府会稽司,再过三五年,慢慢掌管内务府都不是没有可能,可惜功亏一篑。

    宋璟转而看向魏王,说道:「现在五城兵马司那边儿,可还顺利?」

    魏王点了点头道:「还好,只是毕竟时日尚浅,威信未立,人心不附。

    「贾子钰现在差事颇多,在五城兵马司也待不了太久,以殿下多半就提点五城兵马司的事务。「宋環宽慰了一句,说道。

    忽而顿了下,道:「京兆府尹空缺几月,最近要廷推人选,如是殿下能为京兆府尹就好了。

    按着隆治年间的惯例,东宫统管京兆府,而如果一位藩王掌管京兆府,那政治信号就十分强烈,几是确立国本。

    陈汉对皇子的培养,是陈汉太祖汲取了前明藩王养猪,神器易手他姓的教训,虽然仍以防范为主,但也给予一定政务锻炼机会,起码肉烂在锅里。

    成年后开府,看情况到六部观政,协助天子理政,至于东宫则主管京兆府事,常常代天子巡抚地方。

    等太子立为新皇,一般会留亲厚的在京,其余的前往诸地就藩,如崇平帝的堂兄弟,卫郑两藩,其父也就是隆治帝的兄弟,当年也有贤王之称。

    太宗、隆治都是这般平稳的过程,虽出现了一些***,但整体上还算平稳,出现了不少贤王,而且也对文官集团产生了压制。

    但到了隆治年间就出现了夺嫡之事,有能力的藩王都觊觎大位,太子、周王、赵王,雍王,几乎乱成一锅粥。

    魏王叹了一口气,说道:「只怕此事有些难,上次的朝政风波,已见父皇并未有早定国本之意。

    「因为隆治年间的惨烈事,朝臣才没有怎么提东宫的事儿,但也只是引而不发而已,等时机一至,殿下总有机会。「宋環宽慰说道。

    魏王点了点头,道:「母后也是这般说,父皇近些年反思隆治年间事,似不愿早定国本,对藩王主管一衙司务也有所疑虑,舅舅,我以后最多掌握五,城兵马司。」

    事实上,齐王在户部常年督问钱粮,也只是得以在户部十三清吏司以及诸省一些府县聚集了中层官僚。

    而楚王则常常-->>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