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了御桉后面,才坐了下去。

    与总教头时期相比,这位燕王殿下越来越有威严,如卢俊义、花荣等人已经不再称呼兄长,却又没有觉得彼此间一下子变得生分疏远,反倒有种顺理成章的感觉,此时坐好,等待这位阅览。

    群臣们知道,这位在太学时就展现出过目不忘的本事,更是博闻强识,看起奏章来飞快,并且完全不是一目十行,而是将内容了然于心。

    而李彦也对奏章有所要求。

    曾经向太后就告戒过赵佶,文臣有时候会使坏,将奏章写得文字艰深,典故重重,晦涩难懂,为的就是让君王看得头晕脑胀,不自觉地将权力交托下去,不止是宋朝,每朝都有类似的事情。

    但奏章过于繁琐不行,太过简略也绝对不行,因为那往往是结论,缺少必要的前因后果,数据支撑,细节详略。

    如果只看结论,那要奏章做什么呢,各部门办事便是……

    所以奏章其实是极为考验官员水平的,如今燕国初建的政府班子,就展现出了参差。

    位于第一梯队的,无疑是中书省的三位。

    蔡京自不必说,本就辗转各部,对于政务极为老道,作为目前唯一的宰相,六部的情况总能被他以最精要的文字概括出来,如果赶时间,甚至只看他的奏章,都能对于目前的局势有所明了。

    而朱武和吴用起初也有心这么做,但很快发现,自己在这方面远不及蔡京的水平,就开始扬长避短,具体到专项的重大事务中。

    所以单单阅览这三位的奏章,既能看到朝廷的大局,又能看到关键事务的具体处理方针,最是舒服,中书省之位,他们是完全合格的。

    第二梯队的则是李格非、卢俊义、花荣、时迁、柴进、凌振、裴宣。

    在各自专业的领域里,做得都合格,奏章上言之有物,也能让李彦迅速了解情况。

    第三梯队则是丁润和高求。

    丁润的问题是他可以做兵部的事,但是朴实无华的文化素养,使得他不会写奏章,以前皇城司根本不会考虑向皇帝递奏章,顶不死入宫面圣问几句话,开封府判官时也不需要写,有权知开封府的顶头上司在呢……

    关键是鲁达和杨志作为丁润的副手,也不会写,偏偏这三个大老爷们脾气都挺倔,觉得让其他吏-->>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