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所以有一个良好的印象,至少在给分上就会下意识的多给些基础分。

    至于那些个鬼画符的,能耐着性子批改完就已经是不容易,不倒扣分就不错了!

    一边阅卷,一边拿着红笔在那里勾画着李松林等人的卷子。

    十二位老师,毫不犹豫的都率先选择了“李松林”的卷子来进行批改。

    “对了!”

    “对了!”

    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大题……

    “嘿,这小子可以啊!”

    一题题改过来,字迹卷面舒服不说,正确率还出奇的高。

    想着监考同事说的:“这孩子仅用了五个班小时就完成了十二张考试卷。”

    “嘶~”

    如是想到,这些平素里特别淡定的老师们,不约而同的倒抽了一口凉气。(近乎满分and满分)

    “果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啊~我们那个时候……”

    由不得他们不感慨,这一套操作属实太猛了些。

    原本只是以为是一个成绩还不错的孩子,哪里能想到还是个考试型人才。

    能够如此脉络清晰的答题,他对于相对于课程的知识掌握无疑是牢固的:

    等到十二位老师在微信上交流了一番之后,更是不自觉的感慨这孩子的优秀。

    这样的学生,估计没有老师会不喜欢。

    又因为都教导过李松林,所以他们心里是有些小心思在的;

    但凡自己有研究生带教名额,那绝对少不了这孩子的一份,老师们如是默契的想到。

    可是他们却忘记了,除了他们十二人之外,教过李松林的老师、教授决计不少。

    有此想法的,估摸着不止一两个,很显然“李松林”已经由被选择转变为主动选择。

    当然,这些他本人都还不知道,现在的他此刻正在教室里嘎嘎认真学习。

    “松林,来回答一下这个知识点,让老师看看你会不会。”

    指着投影仪上的一段文字,蒋老师笑盈盈的向着台下的李松林问道。

    这个时候,大多数的同学都好有些懵的盯着投影看,-->>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