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最后一次正面交锋,还是在馆选事情上,杨廷和让人去请示张太后,让张太后帮忙说和,结果又碰壁,这下杨廷和只能从其手头上最直接的权力,也就是奏疏票拟上做文章。

    内阁不是每件事都可以当天处置好的。

    每一份奏疏到京的时间不一样,通政使司交过来的时间也不相同。

    很多事,内阁需要斟酌,几名阁臣可不是每个人都能应付每一件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专长,若是碰上谁病休或是不轮值,那归入此阁臣处理的部分,就要稍微延后些。

    虽然名义上都是由杨廷和负责,大事上票拟,也需要杨廷和首肯,但实际上很多事并不由杨廷和直接过问。

    但正如朱浩所说。

    现在杨廷和感觉自己在朝中最大的危机已到来,他只有尽可能把所有事都掌握在手,有一些明知道皇帝可能会整活儿的奏疏,他就要适当做一些延后处理,在票拟方面也更加谨慎,让皇帝挑不出毛病。

    若是皇帝什么事都要跟内阁的票拟唱反调,其实也会动摇朝廷稳定的基础。

    在杨廷和看来,只要在票拟时,尽可能不给皇帝机会,基本就可以做到内阁对朝事的绝对把控。

    但即小心应对,杨廷和最近还是有点焦头烂额。

    涉及皇帝朱批的细节,其余几名阁臣,也只有蒋冕有资格跟杨廷和探讨其中的得失,就连内阁排名第三的阁臣毛纪,对这些事发言权都不大。

    「……介夫,情形恐怕愈演愈烈,陛下已暗中多次派人到六部,在不经内阁照准的情况下,以私谕等传令做事,此有违于朝廷规制,不合法却合情,现在朝中人多已不当我内阁是回事……」

    蒋冕很担心。

    之前的朱批,并不是每一件都是皇帝说什么就照办什么。

    皇帝朱批后,其实上还有一道审核程序,那就是内阁和翰林院,内阁对皇帝批复中有违体制的地方,可以进行封驳和封还,这也是为何之前朱四册封兴献帝和兴献后的诏书屡次被驳回的原因。

    但现在皇帝为了政令不受内阁裹挟,批复后的诏书许多直接就发到六部衙门去了,不给内阁重新议定的机会。

    虽然对内阁来说,还有朝堂议事这个窗口。

    但因现在杨廷和正处-->>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